探讨针灸作用机制新武器——Fmri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可帮助人们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这是发表在最新一期欧洲《神经放射学杂志》上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方继良副主任医师与德国亚琛(Aachen)工业大学医院多学科联合脑功能研究中心Ar
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可帮助人们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这是发表在最新一期欧洲《神经放射学杂志》上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方继良副主任医师与德国亚琛(Aachen)工业大学医院多学科联合脑功能研究中心Armin Thron教授等合作完成研究成果。
过去,受研究条件限制,做针灸动物实验或人体临床试验都要进行创伤性病理、生理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观察。如何在对人体不造成损伤的同时研究针灸作用机制一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难关。方继良指出,随着FMRI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fMRI开展无损伤活体脑功能的研究,以便较为直观地看到针灸时脑功能活动区的影像学变化。
这项名为“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的研究主要是在德国进行的。研究人员发现,针刺太冲、丘墟穴均激活了双侧第二体感皮层、丘脑、基底节、岛叶和小脑,这些结构是与痛觉产生、调制和整合十分相关的区域,与近年来国内外其他同行研究的针剌合谷穴和足三里穴激活的部分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相似,此结果与临床应用太冲、丘墟穴的止痛效应相符。
在针剌假穴和真穴皮层激活区域的对照研究中,假、真穴刺激后的大脑激活部位有明显重叠,且无显著性差别。方继良分析说,在针刺试验中,很难找到符合西方科学标准的对照组。一个理想的假穴是与已知的真穴或扳机点相距一定距离的皮肤区域,但针刺的生理学效应如得气也可在假穴上发现;针剌假穴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对慢性疼痛,针刺假穴有33%一50%的病人有治疗作用,而用真穴作用大约为55%~85%。
研究者还发现,在真穴上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fMRI可观察到患者脑血氧饱和度的改变,而在假穴上没有相似改变,其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至于两真穴捻针时产生的脑功能激活区的临床意义也需进一步探讨。
方继良认为,捻针时只在真穴上产生更强的针感,更强烈地激活脑皮层功能区,提示真穴上施针有更大的皮层激活效应,可能是针刺疗效的中枢机制之一。同时他也表示,研究中的人工针灸无法避免轻微的手法差异,所以,最好用电控机械方法替代人工操作,减少人为误差。
摘自:《中国医药报》文/徐述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