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中药新药开发要有新思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创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增强中国中药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但怎样创制新药,目前仍需探讨。  一、目前中药新药的开发现状及趋势  
      创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增强中国中药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但怎样创制新药,目前仍需探讨。   一、目前中药新药的开发现状及趋势   请看以下几组数据,这是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公布的资料统计而来。   1.我国1995年以来批准中药新药的数量:详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中药开发的数量急速增长,1997、1998年新药批准的数量与1996年比,有成倍的增加。1999年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同年5月1日新修改的《药品法》影响,虽其增长有所下降,但仍比1995年增长近一倍。   2.新药开发的类别:详见表2。   注:二类新药有些为原料及制剂、在此的统计数目以临床公告的条目为准,如公告上原料及制剂合并公告记为1项,如分开公告记为2项。*1:原料及制剂算2项。*2:含四+五类项目。   上表表明,目前我国中药新药开发的现状仍以中药复方制剂(原三类)为研发主流,占58.81%;改剂型(原四类)占25.54%。缺乏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原一类)的创新中药项目(仅占0.17%);从中药中提取有效部位(原二类)的项目虽然仅占5.16%,但从2000年3月以后,每10个月的申报数量都递增100%以上,有显著增多倾向。   3.适应病证药分析:详见表3。   4.内科病证药分析:详见表4。   5.居前20位的病证药分析:详见表5。   注:上表只统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试验的中药新药,不包括原四类、五类药。表4、表5同。   以上几组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中药新药的开发仍以内科药为最多,占其中的63.54%;居第二位的妇科,仅占其中的9.92%;其次为骨科,占5.90%;其余各科均在3%以下。其中皮肤科占2.95%,外科占2.55%;儿科仅占2.28%。   而内科中,又以心脑血管病证药为最多,占内科中的29.11%。其次分别为胃肠( 11.81 %)、肝胆(9.07 %)、呼吸(8.65 %)、泌尿生殖(8.44 %)、神经系统病证(6.75 %)、感冒上感、(6.54 % )、内分泌(6.54 %)、风湿、痹痛病证药(6.33%)。   具体病证,突出集中在胸痹,脑梗塞,感冒、上感,风湿、痹痛,糖尿病,胃炎、溃疡,肝炎、乙肝,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高血脂,支气管炎,月经诸症等。以上居前10位的药占其总量的41.07%。从适应症上看,普通病用药多,特效药少。   6.剂型分布   近几年我国开发的中药新剂型已比较多,包括胶囊、颗粒、口服液、片剂、软胶囊、丸剂、搽剂、酊剂、贴剂(膏、片、巴布剂)、软膏、乳膏、注射液、滴丸、口含片、合剂、栓剂、糖浆、洗剂、粉针、冻干粉针、散剂、喷雾及气雾剂、滴眼剂、滴鼻剂、滴剂、灌注及灌肠液、茶剂、咀嚼片、胶剂、蜜炼及煎膏、微丸、泡腾片、粉剂、干粉、冻干粉、凝胶剂、缓释片、湿敷剂、涂膜剂、大蜜丸、胶丸等41种剂型,几乎囊括了现代西药的所有剂型。其中胶囊最多,占29.61%;颗粒剂其次,占21.12%;口服液居第三位,占 7.30%;片剂为第四位,占6.95%。其余各剂型均在3%以下。   反映出目前我国中药新药已大都改变为现代剂型,传统的特色剂型已较少;普通的固体剂型多,而现代医学中比较先进的剂型较少,如缓释片仅一个,控释片还没有。   7.中药新药研发趋势   以上资料说明目前我国中药新药的开发,一方面成绩瞩目,发展势头良好;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7.1新药开发的数量增长加速。仅2000~2001年两年批准的新药证书,就有310个。随着政府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我国经济和技术力量的增强、企业开发力度的加大,今后中药新药开发的数量将得到长足的进展。   7.2从中药中提取有效部位(原二类)的新药有逐年增加趋势。从2000年3月份以来至今年的九月份,每10个月批准二类新药临床试验的数量都递增100%以上,特别是2001年11月至2002年9月份的10个月期间,其数量显著增加,是1999年5月份至2000年2月份间的12.5倍(2:25)。随着我国政府医药政策向 “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制剂的开发”方向的倾斜,我国经济和人才、技术力量的增强、设备的改善以及外国大型医药企业对开发我国中药新药的介入,从中药中提取有效部位(原二类)的制剂将会进入一个急速增长阶段,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已知由瑞士诺华公司和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展的“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 研究项目于2001年8月启动,这个项目通过对中国药典收载的所有植物药进行研究,现已取得重要进展,从传统中药中成功提取和选出新化合物1058个。   7.3剂型改革加速。近几年开发的中药新药的剂型几乎囊括了现代西药的所有剂型。传统的丸散膏丹剂型少已很少见,大蜜丸仅有一个。其中胶囊和片剂占36.56%。   7.4结构不尽合理。中药新药的开发仍以大内科为主,其他如妇科、儿科、皮肤科、外科用药的比例太少。一些类别适应症的药物开发过泛,缺乏特点,大部分集中在内科的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风后遗症,感冒、上感,风湿、痹痛,糖尿病,胃炎、消化道溃疡,肝炎、乙肝,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高血脂,支气管炎(咳嗽等)等常见病上,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药较少。   7.5监管更严。随着《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严格实施,对临床试验的要求提高,核查监督力度加大,开发的门槛和难度增高,风险加大,中药新药的质量将实现实质性的提高。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使中药新药开发的门槛和难度增高。一部分进入临床试验的药品,因其临床试验得不到通过,将被淘汰,这有助于改变以前只要进入临床试验,就能取得新药证书的“严进宽出”局面,从而加大了研究风险,进一步提高新药研发质量。   7.6受国家医药政策影响比较大。1999年批准的新药数量比1998年减少将近一半,从198个减少到101个,其主要原因即是1999年5月1日实施了新的《药品管理法》。2000年以来,从中药中提取有效部位(原二类药)的新药急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即与国家重视、鼓励其开发的政策导向有关。新的《药品管理法》,对中药新药的申报、临床试验、审批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改革,将会对我国中药的开发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上)B11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王玉英(北京中医药大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