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目前中药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现代中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首次在国家战略高度上被列入“十五”国家优先发展重点计划,并将以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并列为21世纪中国健
目前中药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现代中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首次在国家战略高度上被列入“十五”国家优先发展重点计划,并将以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并列为21世纪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这是在认真分析和客观比较了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后得出的科学定位。伴随着加入wTO后全球医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药产业的发展将以其独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社会医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对促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国民健康整体水平的贡献将日显突出,现代中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从九十年代中期的欧美到近两三年来的东南亚某些国家对中药安全问题提出质疑,从中药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到黄连素、麻黄素、马兜铃酸等中药成分,从对天然中药材中的某些化学成分限制到含有这些成的各类药材以及由这些中药材配制的各种中成药均遭到禁令.对中国出口的中药由技术壁垒到
绿色壁垒,由区域文化壁垒到市场信誉壁垒,制约了中药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近日国
内龙胆泻肝丸的“马兜铃酸”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目前中药产业所面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学术讨论.
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合作中心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应用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分别作为推进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和中医药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两个专业机构,我们在认真总结多年的工作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中药产业政策、科技、市场的发展及中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与中药产业经济运行质量等多方位的系统调研与行业诊断,对目前制约中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不仅是一场传统中药的新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现代中药的新文化运动.中药的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实践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在促进传统中医药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同时,应突出体现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内涵,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片面追求“唯技术论”,而应遵从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和以健康为本的“三本主义”,作为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终极目标的传统中医药价值观,在现代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高度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向,并要像强调现代中医药发展的技术性一样,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强化传统中医药应用的文化性,以实现中医药技术与文化的全面发展,实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中医药兴业 战略.
二、21世纪医药技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医药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同样也是西方现代医药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伴随着全球医学发展一体化进程,人类后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必将是一个东西方医药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整合,是基于不同理论体系和医学模式,并在保留各自独立的价值观和方法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接轨,在共同针对类疾病与健康发挥 最大效能上互为补充,且可谓殊途同归,万法归宗。
三、“中药西制”和‘‘废医存药”是中药习代化与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两个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倾向。‘‘中药西制‘在改变中药传统剂型与强化现代中药成分分析上片面追随并仿造西药及其标准,可能有背于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至少不能充分饲现中医药在临床上的比较优势,我们不能为了片面追求中药治疗效果而忽略安全性问题,不能片面追求中药短期治病效果而忽略长期健康目标。在注射剂、滴丸等中药现代剂型的研究开发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同时,不应忽略中药剂型改造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业内外曾一度渲染中药新药品种因其功效成分及分离纯度而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等级标志,这种。唯成分论打,将使中药失去在组合化学作用基础上对痰痛系统调治与机体整体调节的功效,并由此而将失去其安全、有效、价廉的传统优势.在现代制药工艺与质量标准化研究方面,应充分尊重传统中医药的价值观,既有成分论又不唯成分论,重在实证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只有保持中医药自身特色才能充分体现其比较优势,才能在未来后现代医药学发展中具有市场竞争力·中医药将历经传统中医药学时代、中西医结合学时代和现代中医药学的三个发展时代,应在充分继承传统理论与经验、尊重自身价值和目标体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努力实
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四、中药现代化可在中药现代研究与研究传统中药两个方向上同时展开.一个是在充分尊重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开展中药的质量标准化和现代临床应用研究,一个则是在分析和总结中药传统用药经验基础上,为发现新的天然药物和开发新的先导性化学药物分子结构而进行的试验研究,这两个研究方向及其产业化客观上讲都有一定现实 意义,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相互否定。
五、中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科技产业不能简单地作为“中药西制”的代名词,更不能成为“废医存药”的发展方向.“废医存药”倾。.向不论从科研还是到市场,目前在国内外现代中药研究与天然药物开发方面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科研角度看,长期以来比较注重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试验研究,鉴于目前实验药理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及模型设计与人体发生疾病实质的不对称性,致使一部分中药新药在应用于临床时失去其应有的疗效水平。从市场角度看,国内中药的临床用药逐渐在失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丽国外基本上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用药。由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药制药企业自身缺乏中医专业人才资源,对产品的医学推广不够重视,同时也缺乏组织保证与专业支持,而临床医生又多因各自专业知识与学科背景的不同,在临床上常出现“中药西用”的泛化现象,以辨病论治为主.而逐步在取代或削弱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以及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用药的主体地位,所以近些年来国内外不断出现了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并提出所谓的“问题中药”概念。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药之效在人不在物.而药之害则在医不在物。所以由于“废医存药”和“中药西用”所导致的中药安全问题而引发的“中药信誉危机”,除了关于中药质量标准化及现代应用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否严格坚持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
开发并正确使用中药的问题。
六、中药现代化并不能等同于中药国际化,中药国际化更不能完全代表中药现代化。以往对中药国际化在宣传和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一是认为只有经过以美国FDA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药品管理部门按西药标准获得审批认证的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才算中药国际化;二是认为只有中药从中国出口销往海外市场才叫国际化,三是在推进中药国际化进程中一方面因民族情节过浓,而不顾客观现实性和未来可行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医药自身特色及其比较优势以求更好地扬长避短;四是中药与中医的国际化分离,忽略了中医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以及医药同源、药食同性的特色,不能在以人与健康为中心的社会医学发展模式中更好地体现出中医药自身的优势与价值。中医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未来全球医药经济一体化及后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中医药最大的国际化是中国本土化.如何在占世界22%人口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确立其重要地位,对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发挥其最大作用并产生最广泛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稳定持久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以及对于目前西方医学尚未彻底攻克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而富有特色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将世界各地的病源广泛吸引到中国来求治,这些都将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具体体现和主要任务,同时,还可将具有广泛生物活性与整体稳态调节作用的中药保健食品及其具有现代人本思想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医疗康 复保健模式共同推广到国际社会,也将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大机会。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 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合作中心主任 黄明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