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中医药如何实现现代化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王永炎院士谈中国传统医学及其发展 在济南采访王永炎院士,他非常谦虚,说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学习来了。这里有他的老师、学长,还有学生,他来向他们学习。这符合他的性格,因为老早就听人
    ——王永炎院士谈中国传统医学及其发展 在济南采访王永炎院士,他非常谦虚,说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学习来了。这里有他的老师、学长,还有学生,他来向他们学习。这符合他的性格,因为老早就听人说起,他经常把《论语》中的那句话挂在嘴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不知我们这些听者的提问给他带来了什么,可他精彩的论述中却充斥着新鲜与生动。 理念,中西应趋同 “任何科学要发展,首先要继承先前的成果,中医药学当然也不例外,不继承就谈不上任何发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用现代化理论、方法、手段弘扬中医、中药学的精髓,使他们能够为中国广大人民、甚至为世界人民服务。”王教授开门见山的谈到。他继而举例介绍,中医药的现代化首先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 比如中药丸,一提起来,人们的印象就是“粗、大、黑”的形象,甚至是苦不堪言,难以下咽。王教授讲,改变这种形象,就是发展中药首先要做的。像有一种中药“乌鸡白凤丸”,原来是”大蜜丸”,一个好几克重,现在改成胶囊,携带方便,服用简单,这就是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只能算是初级的,更高级境界是内涵的现代化。中医药学是一门非线性复杂系统科学,研究中医药学不但要加强药物化学的研究,而且要重视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生态、社会等科学的研究,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同时,教授还指出,中医今天的现代化不等于以后的现代化。它的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像现在中医发展的目标,简单的说,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让中医不被西医同化甚至取代,二者更为和谐的关系应该是趋同化发展。 王教授继而分析:西医是非常直观的东西,用还原论解释起来中规中矩、丝丝入扣,而中医学则是非线性和复杂性的。他说包括他们那一代人,在学习时都希望得到清晰和明确的东西,而这恰恰暗合了还原论的理念。人常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必须先变成这个人,言谈思虑都变成了自发行为后,对那人的做事准则和方式,就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理解。 学习中医同样是这样。很多人不愿接受中医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它见效慢或不见效,这不是他们的错,但更不是中医的错。很多人说过去的老中医看病比现在的中医好,这有一定的道理,很多名老中医并非科班出身却医道精湛,为什么?说得简单一点,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就是这个,就用中医进行思维,而没有现在一些条条框框的羁绊,从而很好的保持了中医独立的思维。相反,一些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中医大夫虽然有着丰富的知识,但就是看不好病。佛家说这叫没有“开悟”,因为他弄不清楚中医诊治疾病的内涵,光去注重那些皮毛了,大半辈子光在中医的门槛外面转圈。“中医滑坡、疗效滑坡,与此不无干系。”王教授诚恳地指出。 他接着又谈到了中西医学的学科差异。应该说现在的学科总体上是越来越多了;因为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而生的新学科多了,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学科都能自自然然的交叉融合,而同是生命科学的中西医学,融合的契点理应会更多。在把服务人类健康作为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中西医趋同化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科研,要沉下心来 在2002年春节过后,世界卫生组织的生物医学专家们提出了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当代医学的两大主题是:亚健康的干预和常见病、难治病的防治。“在这两大方面,中医是大有可为的,”王教授十分乐观的谈道,“有一个调查显示,长寿因素里西区占有的比率是8%,环境因素占到了19.6%。中医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数字,但我认为肯定大于8%。因为中医太注重人、注重人的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衡量指标中就有一项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将之转化为成果的素质。这与中医是多么的契合!” 王教授说他谈这么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说中医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它需要挖掘,需要支持。科研就是它坚强的后盾。“但现在的科研却普遍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有些人轻科研、重临床,认为搞科研费力不讨好,不如多看几个病号来的实惠;而有些人科研是搞了,也请熟人鉴定了,“国内先进”不想要,嫌太小儿科,怎么也得来个“国际先进”才够气派,但成果出来了却又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但在评选“行业十大新闻”时却能用上。新闻有了,名气就有了,接下来是晋升、分房、长工资…… 教授接着又谈起他在美国碰见的一件事情。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被聘任后的5年时间里,什么成果也没干出来,校长就想辞掉他。但他的一位同事告诉校长,这位教授非常努力,有思路,有见地,他所需要的就是时间。于是,校长听了这位同事的劝告。就在校长做出决定的第8天半,一个定理被这位教授证明了,他仅凭一份两页纸的论文就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数学奖。 而在我国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科研项目立项了;人才随即聚来;项目完工,入才散去。就像看电影一样,这太急功近利了,根本无法保持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像是中医这样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研发的学科。 人才,多元化培养 王教授紧接着的第二个话题谈到了中医的人才培养问题。一个学科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人才梯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教授对这个问题分层次进行了论述。 首先是基础教育。他先谈起一件事情:现在的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把生物学一科取消了。在它的影响下,很多地方“达尔文”不学了,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就像当年很多人主张取消心理学教育,但周恩来总理还是建议北大和另一所高校留下。现在看出来了,现代行为科学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是多大。 其次再说高等教育。目前,我国18~22岁的青年人有一个亿。而2001年高校学生人数1300万人,高等教育普及率13%,预计2005年将达到25%。王教授说这里面有一个重要观念的转变问题,过去国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强调“两基”;即基本扫除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在教育梯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应尽快扩大优势群体,抢先发展科技经济。 谈到高层次复合型的中医人才,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引进过一位人才,开始学的是地质生物专业,后来去了美国拿到了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然后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博士后流动,这就非常有代表性。我们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开发中医,让多学科的知识技术来与中医共同思维、共同创新。如果各个层面的领导都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吸收多元化人才,让那些学化学、物理、数学的都能落脚到中医,给他们创造条件,别武大郎开店,容不下高人,那么,中医的现代化指日可待。 王教授谈到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这类人才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季羡林先生曾有一段话对此做了高度概括,他说;“一所大学或其中某一个系,倘若有一个在全国或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者,则这一所大学或者这一个系就成为全国或全世界的重点和‘圣地’。全国和全世界的学者都以与之有联系为光荣,访问学者趋之若骛。一时门庭鼎盛,车马盈门。倘若这一个学者去世或去职,而又没有找到地位相同的继承人,则这所大学或这个系身份立即下跌,几乎门可罗雀了。” 诚如季先生所言,中医的现代化同样离不开这样一批知名的大师级学者,培养这样的人才,无疑就为我们的传统医学树起了一面旗帜,为中医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