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邓聿文:中药现代化路该怎么走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20世纪,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已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化学合成药成为药物的主流,它们既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人类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消费
    20世纪,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已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化学合成药成为药物的主流,它们既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人类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消费观——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医疗保健观——整体上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伴随绿色革命——回归自然的时代到来,人们对医药的选择有了重大转变,并已开始认识到充分利用天然物质是最佳选择。而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我国中医药,其天然优势也不断被重新发现。中药现代化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中药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毫无疑问,在整个20世纪,中药受到了西药的巨大冲击。相对西药的蒸蒸日上,中药却走入了困境。中药的不振,除了有时代的大因素之外,还与中药自身因袭传统,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有关。 从以下严峻的事实可以看出我国中药距离现代化究竟有多远。目前,我国中药国际市场上的覆盖率很小,远不如邻国日本。只批准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料的75%又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却达到了80%。而拥有约4000种中药制剂的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率仅为3%~5%。 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深思。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姚新生院士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中药的生产工艺虽有一定的进步,但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中药原料来自天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原料、半成品及最终产品离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三是中药产品的疗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从整体上应当予以肯定,但是由丁缺乏采用现代药物临床研究常用的“随机分组”、“对照”、“双盲”、“多点观察”等科学实验方法获得的科学数据说明,难为现代医学工作及各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所信服。四是对中药产品适应症、功效与用途等的中医理论的深奥说明,很少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表达,难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各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患者所理解、掌握和接受,因而直接阻碍了中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名誉所长周海钧教授则认为,我国每年报批的中药有几百种,但质量不高,大部分都是把古方、秘方或者中医经验方修改修改,然后用几种药理模型说明其主要药效,再根据其功能主治设计相应的病症作为临床试验的根据。一方面中医治病的方剂是根据“症”来设计的,而临床试验和新药审批大都以“病”作为衡量的标准。中药药效难以评价、中药的作用靶点不易确定和中药调节作用机理未得明晰。除了以上分析的一些原因之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泊溪研究员认为,更为根本的是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把中药现代化作为医药产业的战略目标,而是把中药产业作为一般性的产业来对待,对中药产业的要求和管理基本上沿用化学药物的管理方法,尽管在某些方面对中药的特点作了一些考虑,但另一面,在把中药产业作一般性产业来对待的同时,客观上对中药却又存在某种程度的歧视,如在公费医疗用药目录上,中药药品所占的比重偏低。另外,对中药产业的市场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规则也有待完善。近期有关剖门对中药科学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支持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化中药产业的发展要求。 正因为对中药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考虑不够,把中药产业作为一般性产业来对待,没有赋予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战略地位,中药产业很难实现飞跃式发展,不可能成为我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是它影响中药产业这样一个具有知识产权优势产业的充分发展。应通过改善政策环境,形成中药与西药平等竞争;二是它难以赶上中药市场的发展步伐。由于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利润很高,如1998年中成药产值占中西药总产值的19.8%,但利润占中西药总利润的41%,国内国际的市场主体纷纷进中我同中药市场。国家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我国中药市场存在出现混乱情况的危险:三是影响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中药产业现在的国际竞争力难以经受国际市场挑战,甚至国内中药市场也受到危机。如今,“洋中药”已经开始向我国及周边市场跨进。 二、推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要在21世纪光大和发扬中药,出路只在于中药的现代化。为此,国家在编制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时,把推进中药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 所谓中药现代化,一般来说,就是要从中医药理论的伟大宝库中通过机理的研究,研制出有科学根据的、疗效好、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特色的创新现代中药产品。 姚新生院士深信中药只有用现代科学方法才能发扬光大。他将中药现代化过程设定了两个目标。初级目标是:将国内已经批准、上市的中药剂型尽可能按照国际规范化要求,分期分批做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并能为世界各国药品行政主管部门正式批推,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这可以适当借鉴日本对汉方药规范化、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周海钧教授则认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要放在临床验证上,同时还可尝试从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在整体现和辩证观上的相似性,探讨在研究思路和采用方法上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他将中药现代化发展设定为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我国“药食兼用”的天然药资源,制成效果较好的“食品补充剂”列入国际市场,树立中药保健的可靠形象。第二步,总结中医经验,分析临床取得的数据,选出合理的科学力剂,以病症兼顾的原则,确定临床指标,进行随机对照的科学临床验证。第三步,利用人类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通过生物芯片、生物色谱等现代技术,将选定处方进行多靶筛选,建立方剂的基因表达谱,从中找出与疾病相关基因的关联,进一步优化筛选靴标,通过处方分析,在分子水平阐明优化处心的作用机理,从而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药。 李伯溪研究员最近撰文指出,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是指政府基于世界发展现、世界消费观、世界医疗保健观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考虑,从国家战略角度,在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上,确定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方向,构建政府、市场、企业在中药产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框架,培育市场,支持企业,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 李伯溪认为,推进的含义是指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在中药产业发展中存在作用分工,政府必须要有一个对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考虑,必须要肯一个中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确定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因此,推进的主体宏观上是国家,发展的主体是企业。 三、中药产业推进战略的内涵 李伯溪研究员还对中药产业推进战略的内涵作了如下阐述: 1.我国加入WTO后,相当一部分化学合成药都面临着进一步开发知识产权问题,我国当前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亟待发展,以扩展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空间。国家需要选择中药产业予以支持,这就是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出发点。 2.我国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健康品。可以通过大量的中药、中成药、中药健康品等获得大量的国际专利,为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获得战略优势。 3.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雄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国家要把中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我国就有可能在中药领域甚至在天然药物领域提高竞争力,并以现代化的手段树立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4.国家基于中药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围绕中药产业的现代化,确定支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包括标准规范、融资渠道、知识产权、市场推入、跨国经营等。国家要从中药的产业地位、基础研究、法律支持、市场规范等方面,为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5.现代化是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途径,中药产业的发展要体现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和国际化思路;在某种意义上,中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是相通的,中药产业的发展意味着要与这些技术相结合。 6.我国决定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此前提下,政府要鼓励产业主体参与国际竞争,要为中药产业特别是中药企业的国际经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政府要选择重点中药企业,培育跨国公司。在此过程中,国家要积累对产业国际经营的管理经验,形成支持产业国际经营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7.在国家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要体现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宗旨,并进行中药产业的合理布局以指导中药现代化产业。 8.明确医药行业今后发展中,应把中药作为主流药物来看待。 我国现代化中药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国家战略的指导,以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更好运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的中医药学的传统精髓。 可以预见,随着中药产业的现代化,中医药向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