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临床进展 > 正文
  •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

  •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作者:王丽君 阿日克 赵慧玲 时间:2013-08-19 09:46:00
  • 核心提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中动脉血压的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加重其形成。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与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中动脉血压的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加重其形成。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与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在欧美国家的患病率10%~15%。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高血压;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且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低于50%、40%和10%。崔炜从2011年发表的资料总结得出,中国城市人口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8.7%,其中35岁以上人群的现患病率为39.1%。高血压不仅致残、致死率高,且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文献综述如下。
    1古籍中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1.1从“虚”立论
        首见于《内经》。《灵枢》认为:“上虚则眩”“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即因虚致眩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晕》中对下虚致眩作了论述,“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之剂,俱当酌宜用之”。发“因虚致眩”说并集大成。
    1.2从“痰”立论
        汉代张仲景认为眩晕因痰饮而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次提出辨治眩晕应从痰、饮立论,如“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州”。开辟了“因痰致眩”的先河,为“无痰不作眩”提供了理论依据。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因痰致眩,指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无痰不作眩”之说。
    1.3从“风”立论
        《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首次提出“风邪入脑”的理论,如“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巢元方主张“因风致眩”;《备急千金要方讽眩》中孙思邈再次提出“风眩”的定义,即风、热、痰致眩的论点,如“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
    1.4从“外感”立论
        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中指出:“所谓眩晕者……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即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提出:“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博,则为之旋转”。   
        总之,本病证属本虚标实,风、火、痰、瘀、虚等作用于人体致肝、脾、肾功能失常,肝肾阴虚为本,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引起火越于外,风动于内,瘀阻于脉,痰淫于络,以至气血失和、运行逆乱,引起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增高使脏腑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温煦滋养,难以维持正常的气血运行。二者互为影响加剧病情的进展。
    2现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论述
        现代中医文献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在总结古代文献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提出的。项成刚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高血压病的病机要点为虚(肝肾阴虚)、火(肝火、肝阳)、风(肝风)、痰(痰湿)、气(气逆、气滞)、瘀(血淤)等六个方面。胡蓉和朱德礼综述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诊治经验分析,得出病因病机主要是在精气衰退、禀赋阳盛阴虚与情志、饮食、劳倦及房劳作用下机体脏腑阴阳平衡失调。丁毅通过古代、现代文献对高血压病与络病的相关性总结,指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吴燕敏和陈建东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高血压患者肺功能受损的可能机制及肺功能降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机制,拓宽了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保护的思路。
    3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概况
    3.1  中药治疗
    3.1.1辨证分型:李冬玉采用中医辨证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上炎型、肝炎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阻滞型、瘀血阻络型,针对高血压病的不同证候和发病机理进行治疗可提高有效率。吴焕林和林晓忠总结邓铁涛教授的经验,认为高血压的受病脏腑以肝为主,治疗着重于调节内脏阴阳平衡。辨证分为4型,即肝阳上亢型用石决牡蛎汤治之、肝肾阴虚型用莲椹汤治之、阴阳两虚用肝肾双补汤治之、若以肾阳虚为主用附桂十味汤、气虚痰湿型用赭决九味汤治之。蓝福平根据经验将高血压病分为5型:心肝阳盛型,方选天麻钩藤饮;肝肾阳虚型,方选杞菊地黄丸;肝风内动型,方选镇肝熄风汤;阴阳俱虚型,方选肾气丸;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型,方选补中益气汤。秦建国等总结郭维琴的经验将高血压分为6型:肝火上扰型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湿中阻型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阻络型治以通窍活血汤加减;精血不足、虚风内动型治以镇肝熄风汤加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治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真武汤加减。顾月珍和刘旭玲根据经验认为高血压以肝阳上扰、阴虚阳亢及风痰上扰多见,并将高血压分4型论治:肝阳上扰型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阳亢型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肾精亏虚型治以杞菊地黄汤加减;痰浊上逆型治以旋赭涤痰汤加减。
    3.1.2造模验证中药对高血压模型大鼠的疗效:朱喜英等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加灌服附子汤剂复制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模型,观察益肾平肝方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其血中白介素-1B、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 的影响。结果认为,益肾平肝方不仅可降低肝阳上亢型SHR血压,且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在肝阳上亢型SHR大鼠体内的表达。游淑梅和朱玉婷观察夏枯草水溶性成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认为,夏枯草水溶性成分在特定时间内降压效果持久、平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
    3.1.3专方专药治疗:纪定国在临床上将以眩晕、头痛为主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服用长效降压片、血脂康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羚角钩藤汤治疗。30 d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压、血脂水平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王勉和秦扬应用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口服常规降压药物的对照组。方长庚等将120例高血压合并胸闷心悸、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合并硝苯地平,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刘燕婉和陈国成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降压药结合平肝降压汤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降压药治疗,连续观察15 d后,观察组头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唐兴荣应用健脾益肾降压合剂,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高血压患者110例,4周后,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收缩压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1年后血压控制情况显示出较大优势,对照组控制率为75.93%,而治疗组的控制率为94.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1.4中药对高血压模型大鼠作用的机理研究:梅爱敏等采用4%NaCl高盐饲料自然喂养法复制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泽泻汤加味方最佳组方配伍(泽泻、炒白术、泽兰、石菖蒲)的降压作用。结果,泽泻汤加味方可增加高盐饮食高血压大鼠的尿量,有一定利尿作用和降压作用,与其降低循环血管紧张素II(Ang II)、醛固酮(ALD)、一氧化氮(N0)及提高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直接相关。缪化春和沈业寿用两肾一夹(2K1C)法制作高血压模型(RHR)大鼠,研究天麻中天麻多糖(PGB)的降血压作用。结果,天麻多糖可降低RHR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尤其是中、高剂量组且在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对大鼠心率、尿量没有明显作用,可降低血清NO、血浆内皮素(ET)和Ang II。王维胜等采用改进的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无患子皂苷对RHR的降压作用及AngII、ALD、ET及NO的影响。结果,无患子皂苷各剂量降低血压的同时,可降低AngII、ALD、ET含量,增加NO含量。
    3.2针灸治疗
    3.2.1  临床疗法:赵然和傅立新根据人迎调整机体阴阳、疏通气血的功能,通过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结果,此法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以达到机体气血调和、血压稳定的目的。杨玥和周桂桐选取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针灸方针刺组选取双侧人迎、合谷、足三里、曲池、太冲;常规针刺组选用人迎、曲池、三阴交、风池、足三里;药物治疗组选用氢氯噻嗪,12.5~25 mg/次,2次/d,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结果,针灸方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9.3 1%,药物治疗组为80.29%,常规针刺组为71.37%。陈邦国等b。’观察针刺风池穴对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选取双侧风池穴,1次,d,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与口眼西药倍他乐克相比较。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倍他乐克组(67.7%)。李晓庆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并与口服卡托普利对照。结果,针刺太冲穴的短期降压效果与卡托普利相当,且在改善头晕、头痛等主要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靳聪妮选取62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太冲、合谷、曲池组方降压,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结果,总有效率为74.19%,疗效明显。
    3.2.2针刺实验:王延荣等采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方法建立应激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观察其动脉血压的改变,同时应用脑内微透析的方法取样。结果,应激性高血压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内谷氨酸(Glu)释放量增加,经针刺处理后,血压下降且rVLM内Glu释放量回减。钱春艳用2K1C方法制作RHR大鼠,观察电针曲池穴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及AngII含量的影响。结果,电针曲池穴可抑制RHR大鼠血压的升高,其机制可能与其综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P.AS)有关。吴学苏等   应用腹腔注射肾上腺素3ktg建立急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针刺对急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提示针刺双侧曲池穴、三阴交、太冲穴、内关穴对大鼠血压的急性升高可起到显著降低作用。
    3.3其他疗法
        崔伯兵通过耳穴贴压治疗高血压患者。结果,眩晕、头痛改善80%,血压较药物治疗有所下降。胡九凤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治血压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王朝宏和冉明山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对照组。结果,相较于单纯西药降压,配合推拿则降压效果显著,并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姜华和张艳认为,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是
    调整阴阳、平稳情绪、疏通经络、顺畅血脉,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坚持长期锻炼能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杨光琴强调人体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会根据昼夜节律发生相应的变化及整体性综合反应,注意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刘艳娟H。’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型)63例,取耳尖穴,用三棱针或毫针点刺、挤压出血5~10滴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12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对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为88.8%。
    4结语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预防、治疗引起人们的重视,帅建忠强调高血压的治疗首先要标准化。对于不同患者而言,高血压治疗又必须坚持个体化。因为每个患者都有其特殊性,在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靶器官的损害及其所并存的疾病都不尽相同,这一观点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相符。李玉玲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特点强调联合用药的推荐优化方案,强调对2级以下低危患者实行非药物性干预,观察一段时间无效者则进行药物治疗,对在2级以上且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高血压患者,用药过程中主张小剂量开始,尽可能使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和用药个体化4原则。
        但在临床上,首诊高血压患者时,能准确诊断患者高血压病因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首次给药针对性较差,且当患者在服用单药后血压降低,可能会使其他血压调节系统出现负反馈,引起血压代偿性升高,导致药物降压效果下降,疗效有限。唐永靖认为,长期规律服药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有重要作用,然而服药依从性不佳是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高血压不能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总之,西医治疗时间长、服药依从性差、副作用明显、治疗费用高等缺陷难以避免。
        中医药诊治疾病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其指导思想,注重个体化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具有多靶点作用的优势。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但中医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辨证分型方面,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给临床研究带来分歧,造成重复性研究而互相缺乏参考价值。实验研究方面缺乏长期性,模型与人体对中药的敏感性差异,实验设计不合理、重复性差的缺点。在今后中医药研究中要继承传统的思维模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努力发掘具有显著降低血压疗效且能改善物质代谢的疗法,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