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临床进展 > 正文
  • 不同穴位贴敷配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比较

  •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杨文斌 张晨光 王艳萍 王学信 杨蕊花 时间:2013-08-12 15:16:00
  • 核心提示: 穴位贴敷为中医传统外治疗法。随着近年该方法在“冬病夏治”诊疗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穴位贴敷疗法广为人知,且该疗法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深得患者的信赖。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包括药物、穴位等多种因
        穴位贴敷为中医传统外治疗法。随着近年该方法在“冬病夏治”诊疗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穴位贴敷疗法广为人知,且该疗法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深得患者的信赖。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包括药物、穴位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如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也是目前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选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比观察不同穴位贴敷配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38例观察病例为2009—201 1年期间本院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23例,男68例,女55例;年龄49~78岁,平均(63.2--+9.1)岁;病程3~17.2年,平均(10.1-+4.26)年。对照组115例,男63例,女52例,年龄45~75岁,平均(64.1-+8.5)岁;病程3.5~16.5年,平均(10.2-+4.01)年。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证候分型进行诊断,选择慢性支气管炎属风寒束肺证、痰湿犯肺证。①风寒束肺证。主症:咳喘痰多,恶寒肢冷,痰白清稀多泡沫,痰易咳出;次症:咽痒,不发热或低热,口不干渴,鼻塞,流清涕,尿清长;舌脉: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滑。②痰湿犯肺证。主症:咳声重浊,夜重日轻,痰黏量多;次症:乏力肢重,面部虚浮,纳呆腹胀,便溏:舌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中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①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后诊断即可成立。②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亦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是指在l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风寒束肺证和痰湿犯肺证者;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但未使用解痉、化痰治疗;③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1.4排除标准
        ①由结核、真菌、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②年龄小于5岁的幼童;③过敏体质或对胶布和多种药物过敏者:④中医辨证为风热袭肺、风燥伤肺、肺。肾阴虚者。
    2治疗方法
    2.1选穴
        天突,肺俞(双),风门(双),大椎。
    2.2膏药配方及制备
        本次研究设立2组药物配方。①观察组配方:生白芥子1份:淀粉及其药物赋形剂2份。②对照组配方:生白芥子l份:延胡索1份:生甘遂0.5份:细辛O.5份。
    2.3制备方法
        将2组药物分别烘干粉碎成粉,并以50%生姜汁与药物粉末以1:l_2的比例混合,调成软膏状;并进一步制成直径l cm、厚O.5 cm的药饼备用。
    2.4操作方法
        将药饼置于所选穴位上,并以4 cmX 4 cm的纸胶布覆盖。成人每次贴敷4~6 h;儿童每次贴敷2 h;贴敷期间,若局部疼痛或起泡可随时取下。每周贴敷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2.5其他
        2组患者均按照血象变化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但不使用解痉、化痰药物。
    3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显效:咳、痰、喘及肺部哕音显著减轻,但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咳、痰、喘及肺部哕音有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者,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有改善;无效:咳、痰、喘及肺部哕音无改变或加重,1个月内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未见改善或反而加重。
    4结果(见表1)
     
    5讨论
        本次选取的观察病种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痰饮”、“咳嗽”、“喘证”等范畴。中医认为,此类病证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气虚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三脏气虚日久,则又可导致心阳不足,血流失畅。因此,其基本病机是阳气不足,痰湿内盛;痰湿阴盛是标,脏腑阳衰是本。治疗除应用宣肺止咳、化痰利湿行气等一般治疗外,尤应重视助阳益气,包括补肺气、健脾气、温肾阳、纳肾气、养心气等。穴位贴敷治疗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起到补益脏腑、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作用,从而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本治疗方法以肺俞为主穴,宣肺止咳;另配大椎、风门祛风散寒、天突利气止咳以对症治疗。诸穴相配,标本兼治,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从药物功效特点分析,观察组配方以白芥子为主药,其味辛性温,可利肺气、化寒饮、逐水饮,对寒痰水饮所致肺失宣降有较好的疗效。对照组配方系由《张氏医通》之“白芥子涂法”化裁而来,其药物组成比例亦是参照“白芥子涂法”配方制定,本院多年来使用该配方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肺系疾病,确有疗效。方中细辛味辛性温,有发散风寒、温肺化饮功效;再配以生甘遂利水,延胡索理血,姜汁调和,共奏祛痰止咳、纳气宽中之效。
        本观察结果显示,2组配方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对照组(传统配方)的显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白芥子),且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传统配方取效时间较白芥子短;说明传统配方中,其疗效的取得是几种药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白芥子组的总有效率与传统配方无显著差异,说明白芥子在传统配方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优化贴敷配方时,白芥子的存在与否,对提高该疗法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十分有意义的。另一方面,现代研究表明,白芥子中含黑芥子苷,苷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表明其疗效的取得,除本身所具有的药理作用外,还有对穴位局部的刺激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