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临床进展 > 正文
  • 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临床研究概况

  •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12-04 11:21:00
  • 核心提示:  异位性皮炎(atopiedermatitiS,AD),又名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易兼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以及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IgE升高、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异位性皮炎(atopiedermatitiS,AD),又名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易兼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以及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IgE升高、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临床特征。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而是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予以命名。如婴幼儿期称之为“胎敛疮”、“奶。癣”;儿童、成人期归为“湿疮”、“四弯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为禀赋不耐,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感受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而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近些年来,诸多医家运用中医药辨治,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现将近几年来的临床相关进展作如下综述。

      1  内治疗法

      1.1辨证分型治疗

      辨证论治为中医的一大特点,虽然中医界大多认为本病与脾、心、肝关系密切,以湿、风、热为其主要表现,但不同医家针对不同病因、脏腑偏重,其辨证分型的方法亦各有特色。朱仁康教授认为,AD发生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食五辛发物,遗热于胎儿所致:或后天饮食失调,致脾胃虚弱,湿从内生,外感风、湿、热邪,郁于皮肤腠理而成本病。辨证分3型:①湿热型多见于发育良好的肥胖儿童,1岁以内儿童可用牛黄清热散,每日3次口服;儿童及成人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脾湿型多见于2~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以除湿胃苓汤加减。③阴伤型多见于青少年或成人,治宜滋阴除湿止痒,药用生地黄、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汪受传教授认为,AD病机关键在于风、湿、毒三者交互为患,故治疗应以祛风化湿解毒为大法。由于本病病程长,随着疾病的进展,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伴见症状,正确处理好风、湿、毒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风、湿、毒三者孰轻孰重,予以辨证治疗。①婴儿期多以风邪为主,辨证多属风邪湿热型,治宜祛风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消风散加减。②儿童期多以湿邪为主,辨证多属湿热蕴毒型,治宜利湿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萆薜渗湿汤加减。③成人期多以血亏、毒邪并重为主,辨证多属血燥热毒型,治宜养血滋阴、祛风解毒,方用养血定风汤加减。李氏等将35例患者分为湿热阻滞证、脾虚湿滞证、血虚血瘀证,分别以龙蚤清渗汤、加味过敏煎、养血活血熄风汤治之。3种证型总有效率分别达到100%、90.9%、50%。

      钟氏将35例AD患者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辨证为风湿蕴肤,治以清热祛湿,佐以健脾疏风,药用金银花、泽泻、白鲜皮等;缓解期辨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肤、祛风润燥,药用生地黄、玄参、茯苓、泽泻等。总有效率达82.8%。张氏则从皮损形态上将AD分为渗出型和干燥型。渗出型治以清热利湿、疏风止痒,药用苦参、白鲜皮、牡丹皮、紫草、生地黄等;干燥型治以养血祛风止痒,佐以利湿,药用黄芪、当归、生地黄、玄参等。同时2型均辅以外用中药。结果治疗110例,治愈60例,好转50例,总有效率达100%。周氏根据皮损和全身证候将76例患者分为2型。湿热蕴结型治以健脾消导、清热除湿,药用苍术、薏苡仁、马齿苋、地肤子等:脾虚血燥型治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药用白术、厚朴、当归、生地黄、麦冬等。总有效率为81.6%。

      1.2单验方治疗   

      随着临床治疗的进展,出现了很多治疗AD的单方验方,部分经过临床验证或者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证实其效果良好,而且制剂稳定,服用方法简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患者的使用。朱氏等采用自制药皮炎消净饮1号与开瑞坦对照,分别观察3 d、2个月、1年的总有效率及1年时的痊愈率。结果治疗组分别为70.48%、91.43%、82.86%、14.29%;对照组分别为55.56%、61.11%、51.11%、1.1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研究也表明,皮炎消净饮1号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迟发变态反应作用,并可调节AD患者CD4/CD8。张氏等用升清降浊饮加减,对于皮肤干燥较重者加天门冬、麦冬、知母、胡麻仁;皮肤渗出较多者加竹叶、白茅根、生薏苡仁、苍术;对皮疹红赤、瘙痒尤甚者,加牡丹皮、侧柏叶、白蒺藜;儿童患者酌加炒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焦神曲;对于日久皮损角化增厚者加三棱、莪术、当归尾、丹参、皂角刺。另外,有渗出者外用生理盐水湿敷;无渗出者外用1%的氢化考的松霜。对照组口服开瑞坦片。治疗4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0.O%,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尤氏等为了探讨AD中医证候特征与中药临床疗效,运用中医辨证理论与AD严重度评估方法(SCOARD)相结合,对44例AD患者的证候、严重度和中药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证型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证(81.82%)、血热血燥证(70.45%)、湿热证(56.82%)、肾虚证(20.45%)、肝郁证(18.18%),提示AD多具有脾虚素质,临证以清热除湿、健脾益肾为主要治则,以AD煎剂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配合中药外用治疗44例AD患者。结果治疗后SCORAD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70.54%。周氏采用养血润燥、活血祛风、除湿止痒法治疗AD。方以活血祛风汤为基本方,兼阴虚者,加熟地黄、黄精;兼湿盛者,去知母,加车前子、黄柏。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l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24%。陈氏治疗AD以健脾化湿、清热祛邪为法,药用苍术、土茯苓、白鲜皮、乌梢蛇、甘草。若发于颜面者加菊花;发于下肢者加黄柏;痒甚者加露蜂房、蝉蜕:寐差者加珍珠母:胃纳不佳者加佩兰;病程长、皮损干燥脱屑者去苍术加薏苡仁。另外,8岁以下儿童以上方药用量减半服用。结果治疗本病26例,痊愈8例,显效l2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11%。

      也有些学者采用典籍记载的经方治疗,疗效颇佳。秦氏等用温清饮加减治疗96例AD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痊愈25例,显效46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达73.95%。阮氏等治疗本病,主方为四物汤。若渗出液多、舌苔厚者加猪苓、白术利湿;苔腻加厚朴、苍术、陈皮燥湿;瘙痒加蝉蜕、荆芥、防风祛风;局部充血加芍药、牡丹皮、龙胆草、地骨皮、黄芩清热。治疗组32例治愈13例,有效l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15%。吕氏等采用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之法,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味。盐谷雄二认为,本病属于皮肤阴液不足,故需滋阴,采用加减一阴煎加龟甲、石膏,男女有效率分别为68.896和77.8%。李氏以异功散合秦艽丸加减治疗儿童AD 94例,总有效率为92%。

      2外治疗法

      外治法历史悠久,亦为中医皮肤科的特色之一。诚如吴师机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也。”体表皮毛、腠理、穴位,通过经络气血与内脏相联,有诸内必形之于外;治疗体表的病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外用药达到局部治疗,更近病所,比内治更捷;或弥补内治之不足,难以服药者亦可用药。众医家探索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外用疗法,丰富了AD的治疗手段。

      陈氏将青黛209、黄连109研成极细末后再合并研磨拌匀,取茶油调成糊状制成黛连油膏,配合内服汤药治疗AD 26例,总有效率达96.1%。卜氏等自拟中药洗剂配合四物汤水

     

    煎服治疗AD 42例,结果痊愈3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0.5%。李氏应用清热祛湿、祛风止痒的皮炎外洗方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55例,3周后痊愈率为57.7%,显效率为82.8%。曾氏用中药熏洗涂抹治疗取得良好疗效。①中药熏洗用黄连109,苦参、黄芩、百部、野菊花、蚤休各309,石榴皮209。加水500 mL,煎沸,先熏后洗患处,每日早晚各l次,每次20~30 min;②中药外用。以硫黄1.59,轻粉、枯矾各0.59,冰片0.1259,共研细末,置容器中,加75%酒精100 mL,密封,浸泡24 h。用棉签蘸液涂擦患处,每日涂擦2~3次;③外贴紫松皮炎膏,2~3 d换药1次。吕氏治胎热型AD用湿疹散香油调后涂搽:阴虚型外用苍苦五倍汤煎水洗患处;血燥型外用蛇矾洗剂煎水洗患处。结果疗效满意。

        日本置制津子将黄芩、黄柏、黄连、艾叶各409以1.5 L乙醚提取,用回流冷却器常压下60℃热浴,蒸馏,剩余物用2 L橄榄油溶解,加70℃的白蜡5009混合,冷却后加130 mL马脂肪制成软膏。治疗AD 69例,有效45例,有效率达91.8%。还有人根据皮损表现分为干性、湿性加以论治。付氏以湿敷方水煎滤液,冷湿敷治疗湿性皮损;以黄肤霜外用治疗干性皮损,均获得很好的疗效。

    3针灸疗法

        针刺和艾灸具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痒的作用。研究表明,艾灸有直接的抗炎作用,通过提高免疫应答的水平,催化、激活、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免疫能力,起到抗炎免疫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王氏将中药防风、蝉蜕、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黄柏、苍术各等量研末,以陈醋调成糊状,制成药饼,贴于患处,然后点燃艾条隔药饼熏灸,7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共治疗20例,总有效率达100%。陈氏取双侧足三里以及血海、神门等,在穴位区用碘伏常规消毒后,用灭菌注射器吸取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4ml,快速刺入穴位,患者产生酸胀痛感后缓慢注入,每个穴位注入0.5 mk,每日1次蛙。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连续用药2个疗程。对35例AD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其总有效率达91%,痊愈率54%,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英国Iinuma用长30 mm,直径140 pm的消毒针进行针刺,同时用直径小于3mm的艾炷在炎症部位施灸,温度低于38℃,持续时间5~30 S。结果在不用类固醇剂等其他任何药物的情况下,所有患者均获得较好效果。

    4小结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特点。由于其特应性的遗传素质,而且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难度很大。迄今为止,现代医学依然是采用抗组胺药和激素治疗。尽管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FKS06:免疫调节剂如Y干扰素(IFNl)、免疫球蛋白,白三烯拮抗剂如孟鲁斯特以及抗细菌、真菌药物等都有助于AD的治疗,但其疗效往往与其不良反应成正比。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