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浮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110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有其独特疗效。本研究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临床期蛋白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的就诊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将62例糖尿病肾病临床期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中男性17例、女性l4例:平均年龄56.7(45~75)岁;平均病程6.2(4~16)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ll例、合并糖尿病性心脏病者8例、糖尿病性脑梗死者7例、周围神经病变者5例。治疗组31例中男性l6例、女性l5例;平均年龄55.3(43~71)岁;平均病程6.1(3~1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l0例、糖尿病性心脏病者9例、糖尿病性脑梗死者6例、周围神经病变者6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血糖、肾功能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血糖≥ll.1 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复查上述检测,若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2)尿蛋白>0.59/24 h,连续2次以上尿蛋白阳性:(3)糖尿病按Mogensen分期标准均为Ⅳ期,即临床糖尿病肾病期:24 h尿微量自蛋白>300 na9或24 h尿蛋白>0.59。
1.3病例纳入标准:有2型糖尿病史,尿蛋白排泄率(UAER)>200>g/min;尿蛋白>0.59/24 h;患者处于肾功能正常期或肾功能不全代偿期(SCr≤177 ttmol/L)。
1.4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原发性肾病、泌尿系感染、药物性肾损害、酮症中毒、发热、心衰等所致蛋白尿。
1.5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给予降血糖、降血压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服贝纳普利5~20 m9/次·d_。,lo d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生黄芪309、熟地黄黄99、山茱萸99、山药12g丹皮89、茯苓l59、泽泻159、制首乌l29、菟丝子159、丹参159、川芎99,1剂,d,水煎早晚2次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6临床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③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P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
1.7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病(糖尿病)及水肿(慢性肾炎)的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下降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各项指标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实验室各项指标无变化或升高。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l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i±s)表示,两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31例中显效l0例(32.3%)、有效13例(41.9%)、无效8例(25.8%),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31例中显效l9例(61.3%)、有效9例(29.O%)、无效3例(9.7%),总有效率为90.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29,P<0.05)。
3讨论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肾消”、“下消”、“水肿”、“尿浊”等范畴,其特点为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研究认为病变初期,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挟痰湿,中期以脾肾阳虚为主兼挟湿邪,晚期则以气血阴阳俱虚,同时兼挟瘀血、浊毒等变证。治疗时应辨证论治,明辨脏腑阴阳,气血及标本主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