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我们采取针刺配合汤剂治疗12例面瘫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神志清,男45例,女27例;年龄15~56岁,平均38岁;发病最短1天,最长30天。临床表现:额纹变浅,甚至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均为单侧发病,20例伴有耳后疼痛。
治疗方法
对青壮年、体质强患者的治疗以疏风散寒或疏风清热、化湿为主,在发病之初以治标为主。对年老体弱者应标本兼治,既要疏风通络,也要健脾益气、调补肝肾。取穴:面部以地仓、下关、牵正、听宫、翳风,佐以阳白、人中、颊车等。远端以合谷、列缺、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配外关、内庭、太溪。手法:病初手法宜轻,对侧或远端取穴为主。稳定期宜患侧取穴,手法宜重或配合电针。恢复期应以调气血为主,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刺激量由重变轻,中药早期宜牵正散加减,恢复期宜牵正散,30天为1个疗程,休息5天,继续下一疗程。患者患侧额纹、鼻唇沟回复原状,吃饭、鼓气正常。
治疗结果
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43例,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26例,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3例。
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由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寒、冈热及湿热邪气乘虚侵袭面部,以致气血阻滞,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临床主要辨证为风寒风熟或肝肾阴虚等症。面部穴位以神经分布选穴,远侧取合谷,为阳明大筋络原穴,为治疗头面一切疾病之首选。列缺为肺络之穴,穴属肺而络大肠,此两穴相配加强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的功能。太冲为肝经原穴,肝经循行环绕口唇,且行气之力很强。因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选用足三里、三阴交,调和气血,而治其本。配以中药祛风益气,活血通经络。以汤药治其内,针刺治其外。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时机宜早,灵活应用。外以针刺,内以汤药,调和情志,法于阴阳,其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