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有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目前,西医治疗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有潜在危险。近年来中医药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现将其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多以心之气血阴阳亏损为主,标实多以瘀血、痰浊、寒凝为主。近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室性期前收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邓铁涛根据心脾经脉、五行、气化关系,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主要环节。冠心病心悸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阴心阳虚为本,以痰瘀闭阻为标,治以益阴温阳、化痰行瘀之法;风湿性心脏病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风、痰、湿为标,心病为本,它脏(脾、肾、肝、肺)之病为标,治疗宜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更需要调理脾胃,益气除痰祛瘀。汪慰寒认为,心悸属胃心同病者其病因不外虚、实两端。一为脾胃虚弱不能化生精微,气血无源,心失所养而导致心悸;一为湿热中阻,沿阳明经上犯心胸而致心悸。聂天义认为,心悸脉律不齐之机理,多因风邪所致。阳气之过亢或不足,阳气内动而化为风邪,乘于神已不安之心君,动憾心神,均可致心动悸、脉结代。方和谦认为,心悸虽然病位在心,实际上与其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故总结出治疗心悸重视调肝,补脾肾是治疗心悸的根本。张薇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但与“肝”密切相关。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肝与心又为母子之脏,肝气舒,心气畅。肝失疏泄,气行瘀滞,脉络失畅,故有“心悸”、“怔忡”、“脉结代”之证。丁书文认为,冠心病早搏的基本病机是痰火热毒;冠心病早搏(重症)的病机多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高血压早搏的病机为肝阳上亢,化热动风,扰乱心神;病毒性心肌炎早搏的病机为毒邪侵心,气血阴阳受损,心脉不畅,心神失养;更年期综合征早搏的病机为肾中精气渐亏。张国伦等认为,本病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脉迟缓者虚症居多,亦可虚中夹实;脉疾数者多由于脏腑失调,气血亏损,心神失养或情志所伤,心神受扰,或因痰因火致心主不安,表现为本虚夹实,实中夹虚。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则是痰饮、血瘀、气滞、火邪之夹杂。冯大认为,心火是本病的病因,并应用黄连素治疗室性早搏属心阴虚弱、心火亢盛、痰热扰心证疗效良好,阳气虚弱证疗效差,不良反应较多。喻怀斌等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阳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气滞、血瘀、痰阻、胸阳不振等病理变化,治疗重在益气温阳,活血安神。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