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临床进展 > 正文
  • 细辛应用心得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 庆 周 民 周凤翔 时间:2008-09-04 15:14:49
  • 核心提示: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功效发表散寒,温肺祛痰,祛风止痛。主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冷痹痛诸证。用细辛组成的常用方剂有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细辛为宣通内外、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功效发表散寒,温肺祛痰,祛风止痛。主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冷痹痛诸证。用细辛组成的常用方剂有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细辛为宣通内外、发散风寒的要药,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牙痛、骨节疼痛,笔者多年来根据施今墨对药经验,用细辛配伍石膏、川芎、白芷、防风、天麻、蒿本、升麻、丹参、葛根、半夏、陈皮、川牛膝等药,治疗头痛100余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1.配伍  细辛配石膏,以细辛之辛散,引石膏之寒凉,达于上焦,共奏清热泻火,通络止痛之功效,而无燥烈遏邪之弊。配五味子,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止咳平喘甚妙。配麻黄、白芍、干姜、桂枝、甘草、半夏、五味子,有解表、散肺、化饮之功效。配当归、桂枝、白芍、甘草、通草、大枣,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可治气血寒凝痛经、骨节痛。配麻黄、附子,治疗伤寒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之证。

      2.用量  细辛的用量历来有争议,《本草别说》言“细辛若单用不可过半钱,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本草备要》认为“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1钱,多则气不能,闷绝而死。”《中药大辞典》用量0.3~1钱。载现代药理研究“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现象,继即陷入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死亡。”煎剂则使血压上升,对血压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伤寒论》中用细辛的方子有5张。其中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细辛用量3两;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用量2两;乌梅丸中细辛用量6两。其用法乌梅丸为丸剂,其余均为汤剂。根据《简明中医词典》考证,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在的13.92g,乌梅丸中用6两,与方中其他药物共研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次10丸,细辛所占量极微。

      根据古人及古今书籍记载,结合笔者多年经验,细辛每次用量以不超过9g为宜(入汤剂),入丸散量应更少些,成人每次内服不得超过2g。

      3.禁忌症  凡阴虚阳亢及无风寒湿邪之头痛咳嗽者禁服。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皆不可用。肝阳上亢头痛禁忌。眩晕证(高血压)不可用。

      4.典型病例  苏某某,男,44岁。头痛3年余,间歇性反复发作,跳胀刺痛,痛有定处,工作劳累情绪紧张时头痛加重,健忘。近3个月头痛加剧,不能坚持工作,舌红,边有瘀斑,苔白稍黄,脉沉细。辨为瘀血阻络(血管神经性)头痛。方药:细辛5g,石膏40g,川芎15g,白芷15g,红花10g,桃仁10g,芜活15g,防风15g,蒿本10g,当归20g,天麻10g,丹参20g,荆子10g,甘草5g,4剂。水煎2次合而分2服,1日1剂。

      二诊:服药后,头痛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又投4剂,隔日1剂。

      三诊:头痛停止,又按原方投4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