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8-10-21 09:34:41
  • 核心提示: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实行研究院与大学合一的管理体制。2003年学校整体搬迁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9月上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实行研究院与大学合一的管理体制。2003年学校整体搬迁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生科院建立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生物医药研究、中药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建校50余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教育等较为完整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学生8200余名,其中研究生1360余人,七年制学生数1130余人,留学生710余人,港澳台学生230余人。专任教师49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156人,上海市名师3名。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朝着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方向不断努力,力争建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医疗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现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 ,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均为3级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共计拥有病床约3,900张。学校系统拥有裘沛然、钱伯文、陆德铭、严世芸、施杞、王庆其等上海市名中医31名。

      曙光、岳阳等附属医院整合了医疗资源,已成立“治未病”中心,其余附属医院也在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

      该校认真总结名老中医的宝贵临床经验,提炼学术思想。30个名老中医工作室相继完成三年建设的验收;其中27个进入该校名中医工作室二期建设项目。出版了《名医传薪》、《名医临证录》等多部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书籍,为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新一代名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教学工作

      本专科教育: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的三大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另外,还成立了由全市19家中医医疗机构组成的上海市中医医教研联合体,形成了中医社区医学教学基地网络。现有教育部示范教学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个,市级教学成果奖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8门。目前的本专科及高职专业(方向) 30个。

      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在医科院校中全面试行学分制,并实行“三学期制”,实现了“早临床,多临床”教学模式的转变。1999年,首批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评估。2005年,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成为上海市本科教学教育高地。2007年顺利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经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了“注重个性、强化实践、持续改革、敢为人先”的办学特色。

      学校根据国家卫生战略的整体定位以及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自我要求,根据新世纪生物医学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趋势,潜心打造中医药创新教育平台,着力培养中医药特色鲜明、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多样化中医药事业接班人。

      研究生教育: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是首批研究生招生单位;1981年,国家实行学位制度,该校是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180余名,硕士生导师400余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博士后55名;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个。

      国际教育: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创办30多年来,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为全球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名中医师、针灸师和理疗师。 “十五” 期间,学院抓住机遇,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使学校留学生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外籍学生所占比例位居上海市高校前列,长期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短期留学生每年1000余人次 。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2004年通过了ISO9001: 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中国CNAB和美国RAB证书。通过规范管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名列全国中医院校前茅。

      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现有3种层次近10个专业。以项目与层次拓展为重点,继续教育规模不断发展。2007年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9项。

      学科、人才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位于全国中医院校及上海地方院校前列。现有6个重点学科(其中2个培育学科):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药标准化、肝肾疾病病证实验室为教育部(市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药现代制剂技术中心为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点4个、重点研究室6个、三级实验室14个。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

      该校现有院士2名; “973” 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全国优秀中医人才1名;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4名;上海市曙光学者 9 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3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4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5名。

    2003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与美国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弗瑞德·穆拉德(Ferid Murad)教授合作,成立“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提高中药应用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

      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启动了名师传承研究工程,开创了名师教育教学思想、成长轨迹、中医思维方法学特点等研究新领域,在弘扬名师精神、彰显名师效应、培养青年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科研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现有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等15个研究所;有上海市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医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中医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药物安全评价中心(GLP)1个。

      面向国家战略,大力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积极开展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加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标准化(中药标准、制药标准、临床评价标准)、围绕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药新药创新研究、中医医疗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中医文化研究、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研究。“十一五”以来,累计中标各类科研项目450余项,总经费9800多万元,目前在研有973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973子项目3项,863计划2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2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项等。

      该校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产出工作,“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部市级科技进步奖32项,获医学会等各级各类学会奖57项,获中医药授权专利49项。2007年标志性科技成果是由该校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教授领衔研究的《黄芪活性产物代谢调控的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也为提高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水平做出了显著贡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在为学生上课

      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利用“东方讲坛”平台,以 “中医文化节”为载体,推进文化宣传工作,组织百名名师名医志愿者讲师团深入社区,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做好武术艺术基地的建设工作,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注重内涵建设,发挥中医文化特色优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并于2008年2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局验收,被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