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学科不断拓宽,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该校于1996年、1998年、2000年分别获得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对中医药3个一级学科项下所有二级学科的全覆盖;2003年和2005年,药学一级学科项下的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项下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项下的麻醉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项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共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通过,标志着该校初步实现了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门类由单纯中医药学科向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其他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培养模式不断丰富,已形成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互为补充、同时拥有科学学科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型的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该校于1998年获准开展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同时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2002年,该校在国内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攻读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03年,该校又成为国内首批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高校。这些多种多样的研究生教育形式,不断为该校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重视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生源质量不断提高。该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深化考务工作改革,加大复试权重,强化素质与能力考查,建立起有利于选拔优质人才的招生管理体系。2004年,该校成为教育部网上公布的唯一报考硕士研究生超千人的中医药高校。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医药特点明显。该校确立了“提高起点、追踪前沿、拓宽基础、注重临床、博硕贯通、规范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原则,建设一大批体现该校学术水平和专业特点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2007年,该校主编的《中医耳鼻喉科临床研究》、《伤寒论理论与实践》、《临床医学技术学》等3部教材被遴选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研究生教材。
着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基本形成。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自审权的中医药高校,该校拥有一支以邓铁涛、王建华、欧明3名终身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中青年专家组成的学术造诣高、技术力量强、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目前导师共908人,其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
大力推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该校加大出口管理,适当延长学制,从时间上保证培养质量;提高培养条件,强化学科建设,从硬件上保证培养质量;营造学术氛围,优化培养模式,从机制上保证培养质量;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从管理上保证培养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该校8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由研究生参与完成,各项奖励、成果几乎都有在读及毕业研究生的贡献。2005年以来,该校共有3位同学的论文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历年毕业研究生一次到岗率达95%以上,一大批优秀毕业研究生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深造。
研究生教育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2004年,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该校中医学一级学位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三、中药学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六;2005年,该校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顺利通过国家定期评估,并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年,在广东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过程中,该校承办了首届广东省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坛,成为全省2007仅有两个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并成为首批拥有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单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