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滕秀英博士在最近完成的一项省级基础科研课题中,首次从分子水平提出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在于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从而促进神经再生,同时进一步证实针灸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脊髓损伤后引发的病理损害机制十分复杂,影响神经再生修复及促进功能恢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临床所采用的疗法多种多样,其中针灸以其副作用小、经济安全、疗效显著而受到广泛认可。
滕秀英在临床中,采用夹脊电针法帮助许多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受损的神经功能。为揭示损伤神经修复的奥秘,她在实验中首先制备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应用夹脊电针分别于相同时段、不同时段治疗不同神经节段损伤,以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观察脊髓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不同变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探讨对脊髓损伤继发性病理性损害过程的作用机理,以及对受损大鼠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
结果显示,通过夹脊电针治疗,不同脊髓损伤节段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时间不同。第11胸椎脊髓损伤节段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早于第2腰椎脊髓损伤节段。
在实验对比中,研究人员对模型大鼠伤后8小时、24小时采用夹脊电针或地塞米松治疗,以联合评分法观察不同时间模型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时间段模型鼠损伤脊髓节段的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因子表达。结果表明,伤后8小时内较24小时后进行干预治疗,能更好地促进模型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伤后8小时内近期疗效地塞米松组好于夹脊电针组;但中远期疗效夹脊电针组则优于地塞米松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