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骨头就像一座房子,”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徐苓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其中有很多骨小梁支撑,如果骨头里的钙流失了,就成了‘豆腐渣工程’,会无法承受相应的重量。”骨质疏松也因此被科学定义为一种骨吸收(流失)超过骨形成而导致骨质松脆容易折断的生理状态。徐苓认为,骨质疏松是人老后的自然现象,任何人都会发生。
“但如果能在年轻时就像存钱一样,理理‘骨骼’的‘财’,至少可以推迟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平教授告诉记者,人在二三十岁时,骨代谢很旺盛,摄入的钙很快就会被吸收进骨骼并沉淀,此时骨形成大于骨丢失;而此后,体内的钙逐年减少,骨丢失便占了上风。“因此,必须在此之前让骨骼最大限度地储存更多的钙,使骨密度达到一个峰值,才能减缓中年时骨量的丢失速度。”
因此,从儿童时期就要注重补钙,多喝牛奶,多吃黑芝麻、莲子、豆腐、虾皮、紫菜等含钙量高的食物。除饮食外,运动和光照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好办法,而常晒太阳能促进钙的吸收,最为经济。▲
(王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