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医疗费用增幅为20年来最小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胡文华 时间:2007-05-16 10:39:16
核心提示: 本报北京讯 记者胡文华报道 《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日前发布。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表示,根据2006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汇总分析和财务决算分析,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良好变化。
本报北京讯 记者胡文华报道 《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日前发布。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表示,根据2006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
汇总分析和财务决算分析,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良好变化。其中,
2006年我国医疗费用增幅为20年来最小。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变化:
一是门诊病人医疗费用涨幅显著下降,住院医疗费用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2006年,我国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为94.8元,比上年增加1.8元(未剔除
价格变动因素,下同),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为3383.5元,比上年减少39元。
其中,医院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为4518.9元,比上年减少26.7元;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为2645.4元,比上年减少262.0元;乡镇卫生院住院病
人人均住院费为761.1元,比上年增加30.6元。
2006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的财政补助占其总收入比例较2002年增
长3.5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获得的财政补助增长4.8个百分点,医院获得的财政
补助比例也有所增长。
2006年,全国有4198家医院(占22%)实行单病种(5种以上)限价收费,
有效地抑制了过度医疗、乱收费行为。242个城市的5791家医院参与辅助诊断检
查互认制(一单通),有8650家医院采取限用抗生素措施,从而避免了患者不必
要的重复检查和抗生素滥用,有效地降低了医疗服务费用。
总体来看,2006年我国人均门诊费用上涨1.9%,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1%,
大大低于前4年的涨幅(2002年至2005年全国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平均增长分别为
8.0%、9.8%)。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
二是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开始下降。
门诊病人药费比重由2002年的58.3%下降到2006年的53.2%,住院病人的药
费比重由2002年的44.0%下降到2006年的42.2%,分别下降了5.1个百分点和1.8
个百分点。门诊病人药费比重高于住院病人,但药费比重下降较住院病人更明显。
2006年,全国共有204个地级市实行了网上药品招标采购,招标采购合同金
额达499亿元。医院药品加成率由2003年的38.9%下降到2006年的25.8%。
三是门诊人次和入院人数增加。
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2004年开始增加,2006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含诊所、医
务室和村卫生室,下同)诊疗人次共达24.5亿人次,较上年增加1.4亿人次,增
长6.1%。2006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在持续10年减少后首次增加,较2005年
增加2200万人次。
四是医疗服务效率提高。
2006年,医院医生人均每日担负5.6个诊疗人次、1.7个住院床日;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医生人均每日担负12.8个诊疗人次、0.8个住院床日;乡镇卫生院医生
人均每日担负7.1个诊疗人次、0.6个住院床日。医院病床使用率达72.4%,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为58.1%,乡镇卫生院为39.4%。
2006年与2003年比较,全国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生日均门诊量分别增加0.6
人次、0.4人次,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病床使用率有所下降。
饶克勤认为,政府对医疗机构增加补助,推进新农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医德医风建设取得实效等,促成了上述变化。这些变化
是在卫生体制机制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政府和医疗系统通过加强管理、深挖
潜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饶克勤同时指出,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政
府财政投入与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公立医疗机
构的补偿机制仍不合理,公益性质薄弱,医疗保健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必须
通过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来加以有效解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