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小儿方药刍议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8:54
  • 核心提示:  成无己创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临床上根据病情的轻重,病势的缓急,病位的上下,症状的多寡,进行组方的准则。在药物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与“配伍”等是用药的基本原则。  由于小儿的

      成无己创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临床上根据病情的轻重,病势的缓急,病位的上下,症状的多寡,进行组方的准则。在药物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配伍等是用药的基本原则。


      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不同之处,故在方药的选择、运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小儿因纯阳之体病多实热,多选清泻之方;少有七情之扰,多因六淫之袭,病情急骤单纯,急方、小方务在必取;多患积滞、发热之疾,而清热消导的轻剂泄剂通剂是常用方剂。但也有病久体虚,呈现虚寒症状,需用温补药物组成的补剂涩剂重剂的,不过仅占临床中十之一二而已。


      儿科医生在选择方剂和筛捡药物方面,笔者认为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临床上一般以46味为宜。张仲景早为我们树立了用药的典范,他所创制的著名方剂麻黄汤药仅4味,桂枝汤”5味药,而栀子豉汤”2味药就够了。其他方剂也多在10味以内,46味之间。药味虽少,疗效卓著。其他历代名医所创立的名方,大多是非常精练的,如二妙散”(《丹溪心法》),益黄散“(《小儿药证直决》,枳术丸“(《脾胃论》)安神丸”(《兰室秘藏》),这些方剂都是26味药组成的,不胜枚举。


      在优选方剂时,还要做到认真,谨慎从事。虽然实证、热证占儿科疾病的大多数。但在使用轻剂、宣剂与通剂、泄剂时,还应加以筛选。因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加之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苦寒峻下之方(如三黄汤、大承气汤)均非所宜。临床中余多年来常选用的方剂,举例言之:解表剂中,辛凉解表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温解表的活人葱豉汤;滋阴解表的加减葳蕤汤;透疹解表的升麻葛根汤。在清热剂中,可选用清气分热的白虎汤、清热解毒的五味消毒饮;清营凉血的清宫汤;清虚热的青蒿鳖甲汤。在消导剂中,常采取消食化滞的保和丸;消痞化积的三甲散。其他各剂可根据病情,加以选用,但不要教条式地照抄,应根据病之虚实,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程久暂,遵其方义,加减运用。总之,用药之道在精而不在多。


      在药物的用量上,余经常以厨师之技为例:著名厨师之烹调,不在重量之多寡,而在配菜、调料、火候之恰当。一盘菜,使人看起来色美、气香、脍炙人口,这是由于用菜之巧而成。为医者,用药如用菜,用量如配菜,药虽齐全,配伍杂乱,分量不当,必然难达予期效果。所以,药物用量不在重而在巧。


      至于药味,尽可能采用甘淡之品,以便于小儿喂服。苦燥之品(如黄连、胆草)宜少用或不用,因苦燥易于伤阴。


      对于攻下药物,可遵循急下存阴下不应缓的法则,最好一次泻清,邪祛正复。余邪未尽者,可再次攻之,但不应再而三,三而四。因攻下之后,必然耗伤正气,小儿气血未充……肠胃脆薄,屡下则邪尽正亡,玉石俱焚矣。


      使用温热药物时,应谨慎而缓行,因小儿阳气旺盛,病多实热,如虚寒症表现不明显,或真热假寒,或大实如羸状,草率投以温热峻补之品,何异抱薪救火,必致变症蜂起,由轻转重,由重转危。


      至于虚损劳瘵症,目前比较罕见,但病久体虚者有之。对于虚证的治疗,虽应虚则补之,但以清补为宜,药物可选用白糖参、西洋参、太子参、山药、生地、当归、枸杞子、沙参、茯苓等,味取甘淡,性取其平;若虚中挟寒者,可佐以温补之品,如胡桃、肉苁蓉、冬虫夏草;如遇四逆汤证,虚寒甚者,桂、附、干姜在所必取,但寒去药停,不可久服,因小儿生机蓬勃,阳气旺盛,久服反而化热助邪,阳亢损阴,不利患儿康复。


      余从事儿科临床数十载,从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中,对于小儿用药少有体会:就是有一分邪热,当清一分,邪热退尽呈现虚寒者,然后徐徐温补之,切不可因病家惜子心切,求补则补,以致邪热复炽,前功尽弃,贻害病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