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简介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8:54
  • 核心提示:1:多中心合作 ——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临床及机理研究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北京国际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课

    1:多中心合作
        ——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临床及机理研究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北京国际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课题组负责人陈可冀院士主持下,首次用活血化瘀中药芎芍胶囊进行了西医治疗基础上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对照的预防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RS)的6个月的临床观察。研究共纳入患者335例,分别从冠状动脉造影(CAG)、心绞痛复发、血瘀证候计分及肝肾功能等方面评价芎芍胶囊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RS的安全性和疗效。
      结果发现,CAG随访率为47.08%,接近国际CAG随访水平。治疗组CAG再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管腔直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PCI后3个月和6个月,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CI后6个月,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明血瘀证的轻重和RS形成及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明显相关。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和本药有关的不良反应。
      针对血管重塑这一PCI后RS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病理环节,科研人员研究了芎芍胶囊干预RS的作用机理,证实芎芍胶囊具有调脂、抗血小板聚集、影响血管活性物质水平、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凋亡、改善内皮细胞结构功能、调节胶原代谢、抑制内膜增厚、消减AS斑块及改善病理性血管重构等作用,可作用于RS形成的多个病理环节。
      ▲点评:
      如何有效干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RS),已成为目前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统中医药角度进行再狭窄干预研究,无疑开辟了新的思路。以陈可冀院士为首的课题组,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即率先提出“血瘀证与再狭窄发生密切相关”的假说,进行以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干预再狭窄的研究,并不断精简优化组方,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方药可作用于RS形成的多个病理环节,并首次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调控血管重塑发挥干预再狭窄形成作用。与此同时,课题组又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客观地评价了芎芍胶囊干预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干预PCI后再狭窄提供了过硬的证据,为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古方唱新韵
       ——著名古方生脉散基础研究成果
      中国药科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科研人员,在中国药科大学严永清教授主持下,从1983年7月“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开始,以阐明-发现-发展的思路,对生脉散从文献考查、药材品种、构方原理等,到药理、毒理、化学、质量控制方法等开展了全面的研究。结果发现,生脉散不是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而是《医学启源》,使生脉散的应用历史提前了45年。由于历代对方中组成药物人参、麦冬、五味子的品种及炮制未见记载,研究人员经研究提出了应用的最佳品种,如人参应以红参优于一般应用的生晒参;特别是麦冬,有多种属多品种,经深入研究提出了以杭麦冬、川麦冬为最佳的科学依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他们首次开展了生脉散复方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的研究,获多项新的发现。如:首次发现在合煎过程中人参皂苷水解转化的情况,原微量成分Rg3、Rh1等,在合煎液中成为主要成分,证实这是合煎液药效优于分煎混合液的主要原因;首次发现合煎过程中产生新成分5-HMF,并首次发现它有抗氧化活性,有利于抗心肌缺血;首次提出生脉散配伍的最佳配伍比例等。科研人员还提出了合煎液提取分离若干有效部位创制新药的新思路,通过大量基础研究,获得了由3个有效部位组成的新方,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由有效部位群组成的新药“心得康”并获临床批文。研究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证书(其中1项为美国专利)。应用此研究成果先后开发了口服液、粉针剂和新药
    心得康。
      ▲点评:
      此项研究在“六五”“七五”科技攻关期间,作为我国科技攻关的第一个中药复方研究项目,不但首次对生脉散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明确了该方应用历史,并研究确定了该方组成药物的最佳品种,揭示了组方原理;优化确定了组分药物的比例,并以实验证明优化后的组方药效。
      此外,此研究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九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在国内外首次进行复方中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研究,并以新思路进行了从合煎液提取分离有效部位群组成新方的探索。这被专家肯定为复方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由此而产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复方研究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3:中西医优势互补
       ——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缓解率与长期生存治疗方案的研究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黄世林教授主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缓解率与长期生存治疗方案的研究”,依据中医对白血病本虚邪实的病理认识,以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采用解毒清热、益气活血生血法组成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155例,60天完全缓解(CR)率为97.42%,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明显骨髓抑制,不出现严重感染与出血,不诱发或加重DIC以及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高等特点,疗程中的相关死亡率为0%;采用以复方黄黛片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74例CR后患者进行了CR后治疗和随访观察,中位CR期48月,复发率仅14.86%,3年、5年、7年及10年生存概率分别为91.22%、83.33%、78.68%和75.38%,疗效优于当今通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及三氧化二砷。
      本项研究已在国际、国内杂志或学术会议发表相关论文24篇,并被《BLOOD》、《EUROPEANJOUR鄄NALOFHAEMATOLOGY》、《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医杂志》等国内外多家期刊杂志引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内容已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等十几个医疗单位的血液科应用;复方黄黛片的关键成分雄黄也已被国内某些著名医疗研究单位与学者应用于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内已成为中药砷剂治疗白血病的典范之一;1994年、1995年两度在美国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报告,均获高度评价。
      ▲点评:
      该项研究选雄黄为主药,配伍青黛等药物,解毒清热,以毒驱邪,研制出对APL有特异性疗效的复方黄黛片,从而为APL患者的持续完全缓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其他各类型白血病的缓解、长期生存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途径。此外,在获得高缓解率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将复方黄黛片纳入APL缓解后治疗方案中,开创了中药复方全程治疗APL的先河。该研究突出体现出了中西医药的互补优势,使APL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4:老药新用途
       ——大豆异黄酮、葛根黄酮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人员在原副校长牛建昭教授主持下,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葛根与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作用。结果表明,葛根提取物、大豆异黄酮均不同程度减弱切除卵巢后引起的脂代谢紊乱,大豆苷元可能是上述作用的主要成分;大豆异黄酮与葛根提取物均能显著提高去卵巢动物阴道和子宫的重量;提高去卵巢大鼠血清雌二醇、降低血清黄体生成素含量,该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ERβ表达的途径实现的;大豆异黄酮对人离体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研究人员证实大豆异黄酮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为93.33%,阳性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6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大豆异黄酮能改善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提高血清中E2含量,降低LH含量。大豆异黄酮及其金雀黄素可明显抑制人乳癌细胞体外生长和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这些作用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在体肿瘤血管生成有关。该研究为大豆异黄酮在防治乳腺癌应用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已发表18篇核心期刊文章、获得发明专利权2项、批准受理专利2项。
      ▲点评:
      由于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妇女综合症的副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寻找植物来源的替代物成为世界许多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此项研究首次报道葛根、大豆提取物、Genestein(G)和Deidezein(D)对去卵巢大鼠体重增长、肝脏糖原和酶活性的影响;对去卵巢大鼠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和甘油三酯代谢的作用;系统报道了葛根、大豆提取物、G和D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和阴道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了其作用机理,为研制防治相应妇女疾病的新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得到了临床验证,表明大豆异黄酮治疗绝经期综合征是行之有效的,也为深入开展中药中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5:理论与实践精美结合
       ——肾本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主持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最先发现肾阳虚证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并得到国内七个省市和日本学者的重复验证并获得学术界的公认,通过进一步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的研究,推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采取以药测证并证明唯有补肾药才能提高下丘脑的CRF基因表达,首先在国内外对肾阳虚证阐明其物质基础后,对肾作了功能定位。近年来的深入研究又发现肾的功能涵盖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补肾药可对以下丘脑为中心的众多分子网络群进行调控整合,这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论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根据人的出生长发育、生殖、壮盛、衰老这一生命历程各时期是由肾气盛衰所主导的中医理论,课题组进行了补肾调节阴阳治疗儿童真性性早熟的研究、补肾为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补肾治疗自然流产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补肾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补肾拮抗药源性激素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补肾对更年期综合征及卵巢功能衰竭导致的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性早熟和青春期功血、生殖期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自然流产、壮盛期的哮喘及激素撤除、老年期的更年期综合征和延缓衰老等难治性疾病,采用补肾调节阴阳不但显著提高疗效,还可纠正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与肾的理论研究结果相印证。
      ▲点评:
      在国内外率先对中医核心理论——“肾”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肾的研究不同时期,首先并及时地提出从临床提炼升华的三项重要的中西医结合原则:“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这些原则不仅指导肾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而且指导了临床各学科的中西医结合,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应用,推动了全国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此外,本研究还在肾本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首先在国内外对肾阳虚证阐明其物质基础,对肾作了功能定位,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治疗方案,使疗效显著提高,如先滋阴、后温阳治疗激素依赖综合征的序贯疗法及对性早熟患儿在性腺轴提前发动时用滋阴降火,在青春发育期用温肾填精的序贯疗法均属首创,成为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范例。


      6:疑难重症显身手
       ——治疗急性胰腺炎降低重型病死率的系列研究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人员,在关凤林教授主持下,历时半个世纪,在“以通为用”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规范了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方案,提出Ⅰ期治疗联合中药灌肠、规范化“十字疗法”、“微创腹灌”、严格控制早期手术的指征,以治标为主;Ⅱ期是巩固疗效、查明病因阶段,以独创的F=(A-P)/A×100%公式,查明发病内因;Ⅲ期治疗残留病症和疾病原因,以“三法”治本,防止复发。临床研究中共收治病例1388例(含美、日、韩病例),包括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42例和爆发性胰腺炎(FAP)61例。将SAP和FAP的总体死亡率,降低了29.8%~76.6%(国内外普遍为46.2%~93%)。研究同时遵循“以通为用”的中医理论,对中药影响胃、肠、胆道运动功能进行宏观研究,并深入到内毒素血症的微观研究,应用NF-KB、炎性因子、凋亡调控基因等检测指标,对阳明腑实证进行“证”的本质探讨及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研究应用的中药灌肠、“微创腹灌”及胸穿抽液等方法,从源头上截断肠道、腹腔及胸腔的致死性毒源。本课题从1961年以来,在全国应用,已获得显著社会效益,并具有广泛发展前景。
      ▲点评:
      急性胰腺炎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病死率居高不下。该项目的临床研究属于高风险的外科应用研究。从50年代开始,几代学者联合攻关,将《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茵陈蒿汤与大承气汤合并,规范了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实现了最早应用、最快见效、最小创伤、最大安全、最易掌握、最佳疗效,依据与国外接轨的同一诊断分级标准,证实中西医结合方法可将病死率降至最低值,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同时,通过基础研究,验证了其作用机理,也使得“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学说得以验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