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五脏相关学说应用基础研究”课题立项,2004年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2005年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之一,经过反复论证,凝练课题继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以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为主线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形成经历40多年时间。五行学说历代都有发展,研究五脏相关是中医五行学说从量变到质变的开始,五行不能离开五脏,五脏又不能单独存在,而“五脏相关”能较好地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难题,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是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解释疾病相关联系并用以指导临证用药的创新性中医理论学说,也是名老中医对复杂临床现象高度的理论概括。
2005年10月笔者提出: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为主线。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作为标杆引领,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学科基础地位。这一论点逐渐得到973专项评审专家认同。
以“脾”为核心的五脏相关研究
课题研究首先进行“两两分解”,分解为心脾、肝脾、脾肾、肺脾相关四个模块,分别配以邓铁涛教授擅长诊治之冠心病、肝硬化、重症肌无力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慢阻肺等病证作为载体,以临床调研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及实验研究三种方式,力求切入某一个点说明疾病相关性是客观存在,五脏相关理论诊治现代疑难病症实用价值,中医“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物质基础的科学内涵。
以“脾”为核心的五脏相关研究是本项目创新点之一。
以临床研究为重点(实验研究为补充),疑难病症为突破口
中医理论必须通过临床实践体现指导价值,五脏相关研究开辟临床学科疑难病症应用研究的领域。心脾、肝脾、脾肾、肺脾相关临床研究,分为流调研究与前瞻性对照研究两部分。
流调研究(临床调研):主要采用大样本多医院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式,调查重症肌无力、冠心病、侧索硬化、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回归分析、判别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归纳主要的证型和药物类型。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多组对照的方法,使用邓铁涛教授擅长诊治的病种以及验方或常用方剂,比较单脏辨证方药与脏腑相关辨证方药的疗效,反证五脏相关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如果无法设立单脏辨证方药的对照组,采用积分权重的方法解决。
重症肌无力危象抢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列为本项目临床研究重点。
实验研究作为临床研究的补充,主要在研究基础较好的“脾肾相关”和“肺脾相关”两个模块进行,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探讨五脏相关学说的物质基础,力求较为系统地研究五脏相关理论的理论内涵、临床意义和物质基础。
脾肾相关的实验设计,采用由浅到深纵向研究。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健脾补肾方对脾虚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大黄复制脾虚动物模型,观察动物激素水平的改变,探讨脾虚及肾机理),从激素、细胞分子水平、干细胞水平、DNA水平对五脏相关性的物质基础进行探讨。
肺脾相关的实验设计,采用平衡推进的横向方式,实验动物模型分别从肺系疾病和肌肉疾病两个方面,探讨脾虚可以及肺、健脾可以益肺的机理。
在继承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上实现学术创新
五脏相关理论研究是病、证、方、药(或理、法、方、药)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分解为三大板块13个子项目,进行。三大板块为理论、临床、实验,12个子项目理论3个,临床6个,实验4个。我校基础医学院、测试中心及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近百名医教研人员参与这一研究工作。
21世纪是中医药学充满生机的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自然科学经历了一个大跨步的发展,现代科学观已大不同于一个世纪前,甚至和30年前相比也有很大变化。复杂科学的诞生,昭示着科学已不再是“还原论”一统天下,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研究将在这一背景下继续延伸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