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施杞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以及王拥军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益气化瘀法调控软骨细胞内FAK信号传导的研究》于日前通过上海市卫生局主持的课题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两项课题总体研究水平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机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医“痹证”理论为依据,利用人工气候造模箱,采用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观察了风寒湿刺激后,家兔颈部横纹肌和椎间盘软骨终板的病理改变,从而揭示了风寒湿刺激与颈椎病发病的内在联系,建立了“痹证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初步阐明了中医病因学的现代病理基础,并进一步验证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颈椎病病机学说。同时运用该模型对葛根汤、桂枝汤治疗作用进行观察,发现均能改善上述病理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论证了两方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创新性、先进性。
《益气化瘀法调控软骨细胞内FAK信号传导的研究》建立了大鼠颈椎间盘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培养体系和椎间盘软骨细胞凋亡模型,证明益气化瘀方及拆方都可以降低蜕变软骨细胞的病理改变。研究分析提示,益气化瘀方与益气方、化瘀方对这一调节具有协同作用,揭示了益气化瘀方调控FAK的可能作用位点及椎间盘细胞内外信号传导与细胞黏附和凋亡的相关性,深化了中医气血理论与功能基因表达、细胞内外信号转导之间关系的研究。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动物模型以及抗Fas抗体诱导椎间盘软骨细胞凋亡模型建立方法的两篇SCI收录论文,都被国际脊柱病研究方面最高级别杂志SPINE接受,说明该所脊柱病研究方面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为深入探讨椎间盘蜕变机理以及中医药延缓椎间盘蜕变的机理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徐亚静)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