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介绍了用中药砒霜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研究,中药现代化使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人类第一个可治愈的癌症。
据悉,中医药抗肿瘤成为本次大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肿瘤生长、转移与新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已成为国际医学界的定论。目前权威的看法是:新血管的生成是肿瘤迅速增殖和转移的重要条件之一,抑制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可行途径。而以血管为「靶向」的治癌概念的提出,促使抗肿瘤基础研究重心由细胞杀伤(化疗药物为主)转向血管生成抑制。美国等国科学家至今已分离、纯化了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但仍未找到全适临床推广应用的药物。
目前在国际学术前沿最活跃的抗癌中药有两个:砒霜和灵芝。
完成抗癌基础研究
其中北京大学药学院林志彬教授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全面介绍了灵芝抗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据了解,北京大学医学部与一个药业集团合作成立了灵芝联合实验室,其产品已经作为第一个灵芝类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并获得了美国FDA的临床试验许可。而由浙江一家药业公司推出的一种中药注射液,被科研人员证实对血管的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发现标志著内地中药抗癌基础研究在深入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同时,已跃居国际前沿水平。
有关研究发现,该中药注射液,不仅可直接抑杀癌细胞及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且保护人体肝、肾、心等组织功能不受化疗药影响,可整体性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该药经国内外逾十万例患者临床使用,对肺癌、肝癌、胃癌等均有一定治疗作用,有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防治癌前病变是优势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李连达院士说,中医药治疗肿瘤目前仍处于辅助治疗阶段,过分夸大其抗癌作用有碍患者科学治疗;在强调中药抗癌研究要创新的同时,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
美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向肿瘤宣战以来,已投入两千亿美元用于防治和研究,但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仅由原先的百分之五十上升到现在的百分之六十三,现在他们已将研究的重点迁移,即著重研究预防和对早期病人的治疗。这一思路与古老中医的「上工治未病」观点一致。当前内地医学界治疗癌症应学习中医重视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思想,并重点发挥中医药如何防治癌前病变这一优势。
李连达指出,中医必须创新。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上,应放开手脚,单体、复方一齐上,中西药并用。要克服投入有限且经费高度分散、使用不合理的弊端,减少低水平重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