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体质的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其研究方法涉及以经典医籍为基础的文献理论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等诸方面,在各种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上又有长足进步,取得了新的进展。笔者就近10年来中医体质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如下。
1文献理论研究方法
1.1 以中医经典医籍为基础的文献整理研究
以中医古籍文献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作为传统研究方法和内容在中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亦是应用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如经典医籍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阐述,体质与疾病的性质、转归、预后、治疗关系的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弘扬发展、临床应用经验总结等,是中医体质学说形成的基础,也是其得以丰富充实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从中医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历代医家关于中医体质学说有关理论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仍作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内经对体质的分类、体质特点的认识、对影响体质因素的描述、体质与发病关系的探讨;张仲景临床辨治用药重视体质因素;张介宾立论阳常不足,温补阳气则蕴含对阳虚体质的辨识;钱乙立论肾主虚对小儿体质论治的阐发等,对当今中医体质研究仍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1.2专题丈献研究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体质形成与影响的相关因素及体质特征等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如禀赋是决定寿命和体质的重要因素,父母基质及胎育保养和天时地理都对禀赋有影响。中医禀赋学说则是探讨人体先天体质的理论基础。气虚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关,多见于婴幼儿及中老年人,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低下是其病理基础,气虚体质与五软、五迟、遗尿、脱肛、胃下垂、阴挺、感冒、中风、虚劳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瘀血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的跌打损伤、内伤七情、居处过于安逸、久病、失血、产后、年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酒吸烟人数的剧增、尚补习俗的盛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紧张躁动等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类体质产生了深刻影响,使现代人群体质具有形盛体实、郁火内生、湿热蕴积等特征,是众多“文明病”高发病率、低龄化的根源之一。从而告诫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与体质的演化有密切关系,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容忽视。宜从先禀赋,后天居处环境、生活调养、情志因素、年龄等多方面分析其对体质的影响。
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进行诊断,体现因人制宜的特色。体质与证的相关性探讨,体质分析与辨证论治结合研究等,对体质特征的认识逐渐深入。有学者提出体质与病理体质是每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状态。可按传统中医学所用的两纲八要分类。其中阴阳是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论;气血是生命之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及其运动过程;寒热是生命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反映,是生命的本质反应之一;燥湿是构成人体体液的物质的基本代谢过程中发生的病理反映;虚实是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及其抗病能力强弱的反映。体质与证的关系,以及体质在诊断中的特殊意义,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
1.3将中医体质学说内容写进教材
为适应中医学发展和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新编写的《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发掘整理前人论述、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将中医体质学说有关内容写进教材。如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2l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学苑出版社北京市精品教材《内经选读》等,都增设了中医体质的章节,体现出学者们对中医体质学说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体质学》编写会议的召开,尔后随着《中医体质学》教材的问世和课程的设置,为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普及教育,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2.1小儿体质特征研究
根据阴阳消长,结合五脏,通过小儿形色、功能及心理的日常特征,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与不均衡质两大类,并具体分为肺脾质I、II型:脾肾质I、II型四种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调查,表明小儿群体中的确存在着这些不同的体质类型。将正常初生儿分为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胎热质,其特点说明初生儿的体质与父母的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对低出生和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父母亲调查表明,母亲年龄大于35岁、母亲的职业为教师或农民、父亲吸烟、母亲孕期吸烟及年家庭收入低是发生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危险因素。提示父母亲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有关。
2.2体质与肿瘤发病关系的研究
调查鼻咽癌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鼻咽癌家系成员体质以虚弱质为特点,而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以虚热及虚瘀体质为特点。说明虚弱质为家系成员的主要体质高危因素,虚热及虚瘀体质、癌家族史及嗜食腌熏食品为鼻咽癌患者发病相关的主要危险诱因。体质指数与广州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显示,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已闭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肥胖与乳腺癌的关系密切。表明控制体重的增加对预防女性乳腺癌发生有重要作用。
2.3体质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肥胖人痰湿型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揭示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调查中风病先兆证病人,结果中风病先兆证的发生与诸多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尤与年老体衰,体质阴虚阳盛,性情急躁易怒,烦劳过度,嗜肥甘烟酒等关系更为密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主要表现为肾虚、郁滞、阴虚内热和虚寒等特点。对我国不同地区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表明,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分析提示,体质指数与冠心病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呈明显的正关联订]。可见,控制体重、降低超重和肥胖率应是预防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2.4饮食与体质关系的研究
采用日本摄食行为量表问卷调查,分析摄食行为与肥胖的相关性,表明纠正肥胖者在体质认识和摄食行为上的错误认知,调整饮食内容有助于减轻体重,并巩固疗效。分析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显示,城市中老年人中突出的营养问题是肥胖,对于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膳食质量低下已不是他们主要的营养问题,而过量摄入热能和蛋白质显与肥胖现患率较高有关。说明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的营养教育,给予合理膳食指导,促进中老年人的健康。调查福州人对饮食性味凉热和/或温度高低的不同反应表明,女性恶热性饮食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与恶低温饮食、恶凉性饮食及喜较烫饮食的发生率之间呈中度正相关;既往慢性病症的发生率与恶低温饮食、恶凉性饮食、喜较烫饮食及恶热性饮食的发生率之间呈高度正相关。证实了饮食性味凉热和温度高低对人体的影响客观存在。
2.5体育运动等因素与体质关系的研究
探讨业余体育活动水平、体质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发现较少的体育活动、较差的体质水平者有较高的血压、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体质独立相关,血压与业余体育活动水平独立负相关。分析各因素对成人体质的影响程度和相互间的关系,表明影响成年人体质的直接因素依次为每月用于体育上的消费、营养行为、gngle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收入),间接影响因素有营养知识、营养态度、文化程度。通过增加锻炼、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普及营养知识可促进成年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3临床研究方法
3.1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因素等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中医理论进行评析,传统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均支持“湿热内蕴”是其重要病机的认识。湿热体质是这些危险因素共有的,也是被普遍忽视的体质基础,与冠心病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可以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对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结研究果表明,痰湿体质组与非痰湿体质组比较,全血粘度的低切率值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及流态异常增多,甲皱微循环管袢周围渗出增多,高于非痰湿体质组,佐证了“痰可挟瘀”、“痰可致瘀”说。痰湿型体质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非痰湿型体质,高密度脂蛋白及亚组分水平,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痰湿型体质显著低于非痰湿型体质。揭示了痰湿型体质在脂代谢、糖代谢及能量代谢上的特征。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分为阳亢质、痰湿质,比较两组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的特征,结果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较阳亢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小明显,血压负荷增大,可能容易发生靶器官损害。研究结果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翔实依据。
3.2体质与发病及治疗关系的研究
先天禀赋性体质对情志因素之易感易伤性及神经症易发之倾向性,在情志因素影响下,促成神经症发作。先天禀赋性体质心、肝之气易虚易实,及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易发之倾向性,是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主要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的存在加之人体正气的虚弱,是外邪得以入侵人体形成病患的基本原因。四时气候的正常,人体正气的强盛,则是保持人体健康,防止外邪为病的条件。“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此乃指虚邪贼风即四时不正之气致病邪气与人体正气虚相结合,则邪气得以侵袭人体产生疾病_l“。结合体质研究个体诊疗,倡建“体质药物治疗学”,以疾病为系统,研究如何在治疗疾病时根据体质的差异恰当地选择药物的种类和确定药物剂量,以体质为背景研究如何用药物改善病理性体质,将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增强治疗效果。针对临床对温病“截断疗法”理解的误区,强调辨病辨证均离不开辨体(质),提出截断疗法在温病过程中不仅强调祛邪,而且重视治体,根据体质选择治疗方药,才能防止邪陷,截断病邪,扭转病情,达到邪祛正安之目的。根据老年体质特点,临床老年病用药当以补虚为主,兼补兼消,宜方大量小,选用丸剂以图缓收功。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的无创的自主疗法,在科学而且直接有效增强体质方面有一定优越性。
4实验研究方法
4.1中医体质的动物实验研究
对大鼠不同性别间的中医体质差异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年龄和微生物级别大鼠的中医体质在性别间均可能存在差异,检测雄性大鼠体温、肾上腺、胸腺、脾脏湿质量,测定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相关功能,不同品系、同品系不同微生物等级、纯系与非纯系、不同年龄大鼠的中医体质比较有一定异。寒体及热体大鼠锌、铁、铜、钾含量变化有差异;其Na+-K+-ATP酶活性、T。、T。孕酮含量、外周淋巴细胞DNA修复及增殖均降低m’。分别用五香粉调整寒体,用冰淇淋调整热体后,寒体组大鼠的肝细胞能荷值明显上升,肝脏Na+-K+-ATP酶活性等同正常组相比无差异。揭示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其相应体质有调整作用,病理体质可以通过食物加以调整。
4.2中医体质的,临床实验研究
研究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体温与睡眠节律对轮班适应调节的差异,结果表明,阴不足组体温节律稳定性较好,阳不足组则易于调整,夜班后体温与睡眠节律失同步。探索我国北方汉族健康人中医体质类型与人类HL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提示阳多阴少型者的Aso基因频率升高;阴多阳少型的B~13基因频率升高。对急性脑梗死多种中医体质进行HLA—DQA,等位基因分型,分析体质类型的遗传易感性及体质与证,和治疗的密切关系。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质与“证”、体质与“同病异治”的遗传学背景。本文作者撰文探讨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联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提出借鉴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成果,利用其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尝试从新的视觉系统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体质特性和体质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关系的阐发。
5结语
以中医古籍文献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包括中医古典医籍为基础的文献整理研究、中医体质学说的专题文献研究等,作为传统研究方法和内容在中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用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各种分析方法在体质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小儿体质特征、体质与饮食、体质与肿瘤发病、体质与心血管疾病、体育运动等因素与体质及疾病关系等研究,为认识体质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丰富资料。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研究,为阐发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体质与治疗及膳食的密切关系等提供了数据。体质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有中医体质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实验研究等。近年来的研究亦显示出多学科研究体质学说的必要性、必然性和潜在的优势,相关研究方法无疑进一步促进了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深入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