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伤寒与副伤寒

  • 来源:中药网 作者: 时间:2007-11-09 14:05:42
  • 核心提示: 伤寒与副伤寒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除病原体、免疫性各不相同外,在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等方面都相似。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氏菌经消化道传染而致的全身急性消化
       伤寒与副伤寒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除病原体、免疫性各不相同外,在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等方面都相似。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氏菌经消化道传染而致的全身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变是肠壁淋巴组织增生与坏死。典型的临床特征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的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胆囊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本病以夏秋季节为多。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仅有2%患者再次得病。
        本病的发生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随饮食入胃,如细菌未被胃酸杀灭,穿过小肠粘膜至小肠上部肠壁淋巴组织生长繁殖,后经胸导管及门脉入血,形成初期菌血症。细菌继随血流散布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细胞内继续繁殖,进入第二期菌血症,出现临床症状。进入肝胆系统的细菌在胆囊内大量繁殖,向肠道排出,不断在肠肝内反复循环,使肿胀的小肠淋巴组织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肠壁淋巴结由增生转为坏死,形成溃疡,甚至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本病潜伏期3~25天,平均10天。副伤寒潜伏期较短。自然病程4周。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肥达氏反应(菌体抗原0效价在1:80以上,鞭毛抗原H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及细菌培养(血液、骨髓、粪、尿)阳性。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及对症处理。当病情较严重、毒血症明显,体温高而持续长时,可适当加用激素或其它方法。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病程演变特点及发病季节,中医认为本病属“湿温”范围。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湿热,湿热交蒸于中焦,伤及胃肠;湿热熏蒸,充斥三焦,内伤脾胃而致食欲减少,腹胀胸闷;外损卫表而致发热恶寒,有汗而不解。湿热郁蒸不解则化燥化火,燔灼气血,耗津伤液,内则因热甚而肠腑燥实,传导失司,便秘或腹泻;外则熏灼肌肤致皮肤灼热而干燥。若火热阳邪日盛,气营两燔,内闭心包,蒙蔽神明则见谵妄、昏睡和昏迷;热犯营血伤及血络则外发斑疹。火热之邪伤及肠道血络,腐化肠壁则发生便血;便血不止,阴血孺亏,气失所附,则可出现气随血脱之变症。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263例,痊愈250例,有效13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