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以方药治病,不如注意调摄而防病——中医“治未病”意义深远

  •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7-10-31 09:45:27
  •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了“治未病”试点工作。3月底,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中心的服务工作深受当地百姓欢迎,之后各地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那么,什么是“治未病”?如何“治未
      今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了“治未病”试点工作。3月底,首
    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中心的服务工作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之后各地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那么,什么是“治未病”?如何“治未病”?
    “治未病”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们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中华中
    医学会的温长路教授予以解读。
                                  ——编者按
      如果现在让人们回答医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人们常会不假思索、异口同
    声地说,医学的任务就是对患病的人进行治疗,因而医学是关于疾病治疗的科学。
      然而大量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针对疾病治疗的医学思想和行为,虽在降低
    病死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没有使人类的患病率降低,甚至导致了患病率
    的不断增加,比如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另一面导致了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指出,在人类健康长寿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的影响只占
    8%。
      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不
    少家庭面临“因病致贫”以及“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卫生体系正担负着
    沉重的压力。如何让亚健康者向健康者转化?如何降低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
    慢性病的发病率?如何杜绝因病致贫的出现?那就要求医学从治疗疾病为主导,
    向维持健康为主导转变,重预防、“治未病”,使人们逐步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
    并了解其方法和措施,尽最大努力不得病或少得病,摆脱疾病的困扰,掌握健康
    长寿的主动权。
      “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书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指导人们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后来,“治未病”
    的思想一直被强调,比如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说,“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
    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但现代一个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
    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
      世界性医疗危机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开始反思:“当代世界
    性的医疗危机,它根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
    结果。”(见《医学的目的的再审查》国际研究计划)。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
    疗已形成的疾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世界卫生组织
    1996年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
    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
    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
    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
    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
    等。说到底,就是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的健康为
    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如何“治未病”呢?体质辨识应该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重视人的体质状态,
    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
    特色。我们研究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就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
    质特点。它可应用于健康评估,对具有疾病危险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慢性疾
    病及康复期的人群与个体,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养生保健、医疗干预和个性化顺
    势健康管理服务。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愿我
    们在“治未病”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