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国内外动物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动物药的研究不仅对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有益,对阐明某些生命科学的基本规律也有重要意义。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药学博士段金廒,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化学研究室李友宾日前就药用动物的发展历史、资源现状、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段金廒指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动物药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甲骨文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药用动物,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已载收僵蚕、地龙等动物药67种,对其应用及疗效均有明确记载。《本草纲目》中动物药增至440种,并将其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各部。近代《中国药用动物志》更是收载了多达1581种的动物药,在临床各科广为使用。清代医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 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叶天士言“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明确指出动物药的特性,其某些功效非一般植物药所能比拟。
幅员辽阔的国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药用动物资源。李友宾介绍,我国现有药用动物11门、33纲、141目、414科、879属、1581种。其中陆栖动物329科、720属、1295种,海洋动物85科、141属、275种。脊椎动物占较大优势,包含了约62%的药用种。无脊椎动物共有10门、199科、362属、606种。中国1981年正式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一些常用动物药受到限制,主要为哺乳类,如穿山甲、虎骨、熊胆、麝香、犀角、羚羊角、鳖甲、龙涎香、灵猫香、海狗肾、一角鲸等。因此,对这些常用动物药的人工养殖和替代品的寻找变得非常迫切。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类动物药,如虫类动物药资源十分丰富,疗效确切,应该是今后深入研发的重点。
对于动物药的活性成分研究,段金廒说,上世纪初,沈括用皂苷沉淀甾体的方法提取性激素开始,动物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动物药化学成分复杂,大多为大分子化合物,分离分析难度较植物药大,与植物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相比已远远落后。然而,由于其生物活性强、临床疗效高、含量丰富等特点又激励人们不懈地去探索动物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开发利用前景。如蛋白质(酶)、多肽及氨基酸类研究;生物碱类研究;多糖类研究;甾体类研究;萜类研究;酚、酮、酸类研究。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动物药不仅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有作用,而且可以抗肿瘤、免疫调节。
临床上,动物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如应用鲨鱼软骨制剂治疗胆道恶性肿瘤能显著延长生存时间;全蝎制剂虎蝎冬凌散可治疗食管髓质型鳞癌;蝎毒注射液治疗膀胱、食道、结肠、肝等多种晚期癌症收到了较好效果;蟾蜍临床多用于治疗肺癌、肝癌、胃肠癌等,疗效较好。在妇科病方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常用水蛭配僵蚕、蜈蚣、全蝎、土鳖虫消癥止痛效果颇佳,同时配伍补肾调经药疗效更好;常用三虫散( 虫、 蜈蚣、全蝎)治疗盆腔炎症包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及产后痹症;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用穿山甲配三棱、莪术治疗癥瘕及盆腔炎症包块。此外,动物药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治疗皮肤病和各种痹证方面也有明显疗效。
两位专家认为,由于保护珍稀动物资源的呼声日益增高,一些传统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的哺乳动物如虎骨、犀角已经被禁止使用;另外一些动物繁殖难,生长周期长,资源贮藏量十分有限。他们建议,研发时除了对药用濒危动物人工养殖进行研究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无脊椎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如蜈蚣、全蝎、僵蚕、地龙、 虫、蝉蜕、水蛭等。虫类动物药不仅数量大,而且繁殖迅速,易于形成规模开发利用。另外,海洋动物具有的独特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几千年来中药离不开煎煮、烘烤甚至烧灰等传统中药炮制方法,致使蛋白质(酶)等大量活性物质被破坏,药效大大地降低。如水蛭,传统炮制方法,其主要有效成分水蛭素大多被破坏,降低了疗效。因此,在动物药的炮制和制剂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中药生药中的活性物质的作用不可低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