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十五”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参加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计划,坚持“科技兴校”、“科技强校”的办学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疗效的应用研究和创新中药的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最新统计,在全国第一批次建校的5所中医药大学中,从科技论文发表量、科技成果完成量以及专利发明申报量等方面综合评定,该校科研竞争力排名第一。
一是科研项目实现了新突破。邓铁涛教授受聘为“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次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在国家“863”计划项目中主持子课题2项,其中1项获滚动资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项,其中2005年项目数比2001年增长260%;承担国家攻关计划项目14项,其中1项获滚动资助;首次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
二是科技成果取得了新成绩。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申请专利40余项,其中专利授权15项、发明专利9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药新药“通络生脉成骨胶囊”获欧盟、美国专利授权。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该校拥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基地、中心)2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已初步形成中医药科技创新及产业链。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开创了新局面。建成了科技产业园,开发产品36项;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6个,种植面积20多万亩;通络生脉成骨胶囊技术转让费达1500万元。
五是总体学术水平提高到新阶段。2002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成绩优秀;2003年,在“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中成绩优秀;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获得中医学全国第一、中西医结合全国第三、中药学全国第六的优秀成绩;2005年,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