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不仅发病率高,且常引起心、脑、肾等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第7期报道了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邢孝民、黄志华等用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探讨。
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ISH)1998年的高血压分类和分期标准。针灸治疗组32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7~65岁,平均55岁;高血压分期:Ⅰ期8例,Ⅱ期19例,Ⅲ期5例。对照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9~68岁,平均54岁。两组间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 0.05)。全部患者符合WHO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Ⅰ、Ⅱ、Ⅲ期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有烘热感、心烦少寐、喜静恶躁、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方法:两组均采用平肝潜阳针法,取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风池穴进针30~40 mm,手法采用捻转泻法;太冲透涌泉,手法采用捻转提插泻法;太溪进针10~15 mm,手法采用捻转补法。以上诸穴均在得气的基础上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分钟,1 次/天,15天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15 天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81±0.50,0.97±0.49)分,(1.11±0.50,0.70±0.45)分,(3.81±1.00,2.53±0.97)分,血压变化显效9例(28%),有效18例(56%),无效5例(16%),总有效率为84%(P< 0.05),健康志愿者各项变化不明显(P >0.05)。
邢孝民、黄志华等指出:原发性高血压当属中医的“眩晕”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中肝阳上亢最为常见,故本实验以此为研究对象。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与阳维脉会于此,具有调理诸阳、泻肝胆而清头目的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输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太冲透涌泉,用泻法,共奏平肝降逆之功;而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输穴,补之可滋阴以潜阳。故四穴配伍可止眩晕而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