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医辨治
来源: 作者:吴沛田 时间:2007-02-01 22:58:54
核心提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表明,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39%。本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认为,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生态平衡,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表明,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39%。本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认为,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生态平衡,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表现为假膜性肠炎和腹泻。中医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虚多责于脾肾,实则常因湿浊、瘀血内阻,中医辨治有较好效果,归纳如下。
脾胃气虚 多见于久用多种抗生素者,便溏或黄色黏液,里急后重,伴脘闷腹胀,痛势绵绵,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常因疲劳过度或饮食不节而加重,舌淡苔薄白或微腻,脉细、软、弱。治宜健脾益气、行气化湿,方选香砂六君、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云苓、当归、黄芪、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苡仁、白芍、山药。湿重者加藿香、白蔻仁;食欲不振者加麦芽、内金;腹胀者甚加大腹皮、佛手、厚朴;四肢欠温者加干姜、制附子。
脾肾两虚 患慢性疾病复新感,抗生素变换频繁且反复使用者。常见肠鸣而泄,便下溏薄,混有黏液或白或黄,或间见不消化食物,甚则便下脓血,肛门下坠感,便意频频,腰膝酸软,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头晕眼花,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痕,舌黄白苔相兼,脉沉细或沉滑。治宜温补脾肾,理气除湿,方选芪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黄芪、制附子、葛根、寄生、菟丝子、白术、云苓、枳实、白头翁、肉桂、乌药、小茴香、党参、细辛。大便滑泄不禁者加五味子、赤石脂、乌梅;肾阳虚者甚加益智仁、补骨脂;大便不爽者加槟榔、木香。
寒热错杂 腹泻时作,或大便溏而不爽,腹痛而胀或绵绵而痛,口苦泛酸,或烧心口黏,饮食不当或受凉时加重,或有发热,肛门灼热,纳食减少。舌苔淡黄腻或腻,脉象细弱或滑。治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方选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加减,药用:川连、吴萸、半夏、黄芩、党参、葛根、甘草、防风、蝉蜕、白头翁。口苦咽干者加栀子、石斛;腹胀甚者加大腹皮、木香;腹痛甚者加五灵脂、元胡。
肝胃不和 腹痛腹泻,痛连两胁,或下腹隐隐作痛,腹痛即便,便后痛减,大便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明显,肛门灼热,急燥易怒,发病与情志有关,或伴吞酸、口苦,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滑。治宜疏肝和胃、化湿止泻。方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化裁,药用:柴胡、枳壳、当归、香附、陈皮、白芍、防风、葛根、白术、木香、元胡、佛手。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山药;腹痛较剧者倍白芍,加五灵脂、乌梅、青皮;食滞加麦芽、神曲、莱菔子;湿重口黏加苡仁、佩兰、苏叶。
湿热内蕴 腹利便溏,夹黄色黏液,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大便溏而不爽。伴胃脘胀满,嘈杂不适,口臭干呕,口粘而苦,胸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化湿清热,和中醒脾,方选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连朴饮化裁,药用:川连、黄芩、白豆蔻、滑石、清半夏、苡仁、厚朴、杏仁、云苓、木通、佩兰、扁豆、栀子、山药。大便黏滞者加槟榔、枳实;纳差腹胀者加麦芽、莱菔子、木香;腹痛甚者加元胡、五灵脂;有瘀象者加赤芍、三棱、莪术。
气滞血瘀 腹痛泻泄,腹胀及胁,痛处固定,多为刺痛隐隐,大便色黯黏滞,有长期用药及腹泻史。面色晦暗,倦怠乏力,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弦或细涩。治以行气活络、和血止泻。方选丹参饮、桃红四物汤、痛泻要方化裁,药用:丹参、当归、白芍、桃红花、香附、砂仁、陈皮、木香、白术、云苓、防风、桔梗、山药。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纳食不香者加麦芽、神曲;湿重者加苡仁、土茯苓。
值得一提的是,本病的发生除与抗生素种类和应用时间长短有关外,尚与患者年龄、基础病、目前状态等有关,辨证论治时不应忽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