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据报道,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30日全国流脑散在发生已发病546例,全国除福建、海南、西藏外,其余省市均有病例报道,其中发病较多的是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四川等省。全国仅1月份的统计已发生流脑258例,其中死亡16例。流脑12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季节,多发生于1~15岁的儿童,其中1~6岁较多发病,据今年安徽流脑发病情况来看,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之中,严重威胁着少年儿童的生命健康。
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多年来对流脑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豫西流脑发生较严重的流行,他深入到伊川县、宜阳县、偃师县、三门峡市等地,用中药治疗经西医确诊的70多例流脑患者并全部治愈。当时河南省卫生厅在洛阳召开了流脑防治会议,李教授传授了这一经验。他将治疗经验撰写成文在中医杂志发表, 1959年又专著《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发挥中药治疗流脑的疗效,现将李教授对其病的治疗经验综述如下,以供各地在流脑防治中参考。
李教授认为,流脑属于西医病名,临床分暴发型和普通型两类。暴发型除高热、发病急骤、喷射状呕吐等症状外,很快即转入项强、抽搐、昏迷,常在1日左右即可发生危急死亡,在临床比较少见。现流行的基本是普通型流脑,发病较为缓慢,病情较暴发型为轻,较易治疗,宜及时防治,随着中西医治疗该病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大为降低,不必恐慌。
流脑属中医温病的范畴,根据其发病季节和表现,是温病中的春温病。流脑发病开始,类似伤风感冒,患者会突然发热,头痛,咳嗽,多伴有呕吐,咽干咽痛,皮肤黏膜多有出血点(皮疹),重者出现项强,甚至抽搐、昏迷等危急症状。
李教授对流脑的治疗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息风通络、凉开透窍、保存津液为总的指导思想,根据流脑的发病阶段,以温病的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治疗。
1.病在卫分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咽干,口渴,咳嗽,恶心呕吐,恶风或不恶风,精神不振,皮肤多伴有出血点,轻度项强,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邪,散热解毒。
处方:银翘散加减:连翘,银花、公英,葛根,桔梗,杏仁,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菊花,竹茹,甘草。水煎服。
2.病在气分
临床表现:
高热持续不退,不恶风,自汗出,呼吸气促,咽痛,口渴,头痛,呕吐加重,面色发红,项强,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解里热,解毒存津。
处方:白虎汤加味:生石膏,知母,连翘,银花,葛根,菊花,竹茹,牛蒡子,天花粉,陈皮,甘草。水煎服。
3.病在营血
临床表现:
高热不退,项强,抽搐,神昏,谵语,甚则深度昏迷,口唇干燥,皮肤皮疹明显而色暗,舌质绛苔黄缺津,脉数。治法:凉血解毒,息风透窍。
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减:犀角(水牛角代),丹皮,赤芍,玄参,知母,生石膏,黄连,栀子,黄芩,葛根,连翘,全蝎,地龙,僵蚕,甘草。水煎服。配服安宫牛黄丸。
4.恢复期
临床表现:
患者体温正常,神志清醒,体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少胃满,口干,头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益气和胃。
处方:沙参养胃汤加减:辽沙参,石斛,麦冬,知母,天花粉,白芍,太子参,陈皮,鸡内金,郁金,乌药,菊花,甘草。水煎服。
注意事项:
第一,流脑初起类似感冒,但呕吐、皮疹、高热、项强、精神不振,这是一般感冒少有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此类症状,宜速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治疗。
第二,流脑初起忌用辛温解表和西药发汗之品,汗多伤津液会促使病情加重,以致出现昏迷。
第三,流脑宜早发现,早治疗,而且越早越好,病在卫分、气分者易治,防止传入营血,出现生命危险。
第四,病入气分,肺胃热盛,宜重用生石膏。为了防止生石膏伤胃,宜加入少量粳米,如无粳米可加入适量生山药以保护胃气。
第五,在运用退热药中注意重用葛根。该药既可解肌散热,又能生津液,治项背强直效果显著。李教授在流脑的治疗中始终重用葛根。
第六,神昏谵语以致昏迷宜凉开透窍,注意重用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产品),若舌苔腻者生石膏减量加郁金、菖蒲、白蔻仁。
第七,痰多者加川贝母、栝楼仁、苏子、桔梗。
第八,病在卫分气分,忌用凉血酸敛药物,如生地、五味子、白芍、山萸肉,以防敛邪,使热毒不得散解。
第九,患者恶心呕吐服用中药汤剂时,每剂药可少量多次频服,如服药困难,可采取鼻饲用药,亦可将汤液灌肠。
第十,以上方剂药物用量根据儿童年龄酌减。
预防:
1.儿童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2.因流脑系呼吸道传染,流行期间儿童不宜到公共集体场所,切勿接触病人。
3.室内注意清洁卫生,勤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4.中药:板蓝根,金银花,菊花,甘草。水煎服,连服5~7天。
5.室内用食醋或艾叶薰蒸消毒。(本版所刊处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