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衛生署將於六月一日起停止進口及銷售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及製劑。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透露,現正研究馬兜鈴酸的快速測試試劑,以協助業界在數秒內測試出中藥材及中成藥是否含有馬兜鈴酸。
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的畢培曦教授說,巿面有不少中藥都存在名實不符的情況,業界未必有足夠的專業水平進行測試,故希望有關試劑能幫助業界進行產品測試,但試劑正在研發中,暫難預計何時能推出市面。
畢培曦表示,研究計劃還包括基因技術的專利申請及應用方法,將來更希望將有關研究結果與賽馬會中藥研究院合作設立「中藥化驗實驗室」,協助業界進行中藥鑑定、化驗工作。(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去年十二月開始獲得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資助,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主要是探討本地常用中藥材的基因資料,現時已完成了五十多種中藥材的基因研究)
他建議,現時香港市面上中藥名實不符的情況嚴重,政府應出版常用中藥的《圖鑑》,協助業界辨別藥材真偽。
技術達國際最先進水平
研究所的邵鵬柱教授表示,現時主要使用化學分子及基因測試的兩種方式進行中藥品質鑑定,有關技術屬國際上最先進水平;在馬兜鈴酸研究方面,是全球首先使用X射線分析出馬兜鈴酸Ⅰ的晶體結構,有助對含馬兜鈴酸中藥進行藥性研究。
他建議,政府應加強中藥材及中成藥監管,考慮把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列為毒性中藥,讓業界出售或使用這類中藥時提高警覺。另外,衛生署應要求中成藥生產企業註明組方中所有藥材及其比例,不可隱藏毒性藥材。
研究所的研究員江仁望博士說,馬兜鈴酸是含致癌物質,且可引致腎臟纖維化。研究所近期的研究結果發現:十二個樣本當中(尋骨風及白英的樣本各半,分別有兩個尋骨風、白英樣本是在香港中藥舖購買的,其餘在內地購買),兩個香港尋骨風樣本都不含有馬兜鈴酸,但兩個香港白英樣本卻含馬兜鈴酸,顯示香港有些中藥舖可能將尋骨風與白英混淆了。
他續稱,研究所於本月十五日在本地中藥舖買入分別來自廣州及北京藥廠出產的「龍膽瀉肝丸」及「精製龍膽瀉肝丸」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兩個樣本都含有馬兜鈴酸,但包裝說明書上並沒列出含有馬兜鈴酸成分。其實,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去年四月一日印發的《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的通知》規定,生產「龍膽瀉肝丸」的企業應在去年六月三十日前以木通替換關木通(含馬兜鈴酸)。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