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打造中医教育“开放系统”

  • 来源: 作者:徐 敏 时间:2007-02-01 22:58:54
  • 核心提示:打造中医教育“开放系统”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领导领衔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日前结题,专家评价“对探索建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新体系有重要意义“。21世纪中医人才如何培养?中医大

    打造中医教育“开放系统”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领导领衔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日前结题,专家评价“对探索建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新体系有重要意义“。21世纪中医人才如何培养?中医大教育改革呈现新亮点:从“职业化”教育转为“厚基础”培养,继承与发展齐头并进,打造中医教育“开放系统”。

        传统中医教育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难“对接”。中医学生,在背诵一大堆古代医学文献的基础上,要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西医基本理论和技术,很难挤出时间再拓宽眼界。上海中医大对旧的课程动了“大手术”:必修课压缩,把骨伤、神经、推拿、眼科、急诊学等专业课改为选修课,必修课中强化内、外、妇、儿科,以及中医学导论、中医诊断和辨证学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必修课削减后,选修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由20%提升到35%,以医学为核心“发散”出去的新课程琳琅满目,如中医思维与传统文化、药植疗法、心理治疗、健康保险学、卫生经济学等。学校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专业基础打扎实,赋予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继承与发展是中医教育的两大“命题”。中医大在课程改革中,《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等经典课程的地位不能动摇,《医古文》这一中医语言工具课程安排了整整两年学时,因为这些课在构建中医思维和中医人文精神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同时,该校为推动中医走向世界,还将中医与新兴科技“嫁接”,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以及与复旦、交大、华东理工等联合办学的模式,建立起中医药工程、中医信息、中医外语等新兴学科,把中医教育这棵“大树”培育得更茂盛。

        为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上海中医大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开设了三学期制。一般医学生前两年学专业知识,后两年进临床实习,容易造成教学和实践脱节。中医大将一学年分为三学期,设计成“汉堡包”教学模式:第一学期上专业课;第二学期以实践为主,学生了解医生行医过程,进病房做护理工作,到门诊和药房了解诊疗和用药知识,再跟着专家做专项实践,从.大一到大四,实践内容“层层递进”;第三学期回校上专业课,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一一化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