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医教育“开放系统”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领导领衔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日前结题,专家评价“对探索建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新体系有重要意义“。21世纪中医人才如何培养?中医大教育改革呈现新亮点:从“职业化”教育转为“厚基础”培养,继承与发展齐头并进,打造中医教育“开放系统”。
传统中医教育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难“对接”。中医学生,在背诵一大堆古代医学文献的基础上,要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西医基本理论和技术,很难挤出时间再拓宽眼界。上海中医大对旧的课程动了“大手术”:必修课压缩,把骨伤、神经、推拿、眼科、急诊学等专业课改为选修课,必修课中强化内、外、妇、儿科,以及中医学导论、中医诊断和辨证学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必修课削减后,选修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由20%提升到35%,以医学为核心“发散”出去的新课程琳琅满目,如中医思维与传统文化、药植疗法、心理治疗、健康保险学、卫生经济学等。学校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专业基础打扎实,赋予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继承与发展是中医教育的两大“命题”。中医大在课程改革中,《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等经典课程的地位不能动摇,《医古文》这一中医语言工具课程安排了整整两年学时,因为这些课在构建中医思维和中医人文精神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同时,该校为推动中医走向世界,还将中医与新兴科技“嫁接”,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以及与复旦、交大、华东理工等联合办学的模式,建立起中医药工程、中医信息、中医外语等新兴学科,把中医教育这棵“大树”培育得更茂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