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医方的研究概况
敦煌遗书中载有大量的中医药内容,其中有关医方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1 文献研究
经初步统计,敦煌遗书中所载中医方剂,共约1100余首左右,涉及卷号达28个左右,占据了敦煌遗书医学卷子的很大篇幅。其中的方剂虽然见诸前代传世方书,但大多为以手抄本形式传抄的隋唐五代医家的经验医方。方剂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口腔、皮肤等临床各科方剂。此外,还有食疗方剂以及特色鲜明的佛道教方剂、疗服石方剂、藏医方剂和美容美发方剂,其中藏医方剂共计约 53首,反映了七世纪或七八世纪之交藏医学朴素、原始的治疗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容美发方剂共计约18首,内容涉及面脂、面膏、乌发、洗法、生发、香衣等,开中医美容美发之先河。笔者认为,其中最具学术和研究价值的当属《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和《亡名氏脉经第二种》中的方剂。
敦煌遗书中的《辅行诀》是一部辗转流传于民间的十分重要的敦煌遗书医学卷子。初步考证其成书约在梁至隋唐期间,其整理当在宋代以前,其主要价值在于为研究《汤液经法》和古经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从敦煌遗书中《辅行诀》的记载来看,《辅行诀》的作者的确目睹了《汤液经法》,也表明《伤寒杂病论》方剂主要源于《汤液经法》的事实。深入研究敦煌遗书中《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不难发现,二者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敦煌遗书中的《辅行诀》却“检用诸药之要旨,可默契经方之旨”,即检录了其中的内容,更接近古经方原貌。因此,其中的方剂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共计经方46首,可分四大类:五脏补泻方24首;五脏误治变证方5首;救诸劳损方5首;二旦六神方12首。
《脉经》这部重要的脉学专著,在阐述脉象的同时,涉及到了许多方剂,却无主治和组成,大多为仲景方,可资考证,但有许多方剂早已佚失,无从考证。探查敦煌遗书P.3477、 P.3665,特别是《亡名氏脉经第二种》(P.3287)中的内容与《脉经》十分接近,据考证可能传抄于唐武则天时期,未经宋臣的校勘整理,较多的保留了原书概貌。其中的7首方剂对考证《脉经》佚方提供了重要线索,弥足珍贵。
敦煌遗书中的中医方剂,其组方配伍重视五行格局,经纬五脏用药,别具特色,这种配伍方法主要体现在《辅行诀》中的46首古经方。《辅行诀》在以五行分类药物同时,又重视五脏的虚实,脏气的平和,卷中列举了五脏的虚实的辩证方法,在具体应用上又将五行、五味与五脏证候相结合,并以图表的形式来反映(附图略),从图中我们可以领略出“五行五味,互藏互舍“之机。基于此,《辅行诀》中列举了24首五脏补泻方。从“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来看,或许是早期的一种方剂配伍方法。
敦煌遗书中的古医方,其剂型不外乎传统汤、丸、散、膏、栓、丹、滴、气雾、酒等剂型,但这些剂型能够充分依据病情的需要,合理选择了灵活多样的给药途径,突出外治法,利用药物和人体特定部位的接触,通过透皮吸收或粘膜吸收,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又能借助冷热温度、摩擦熏熨等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熏蒸法、溻浴法(沐浴法、洗法、浸泡法、溻渍法、淋射法)、涂敷法、贴法、熨法、摩擦法、塞法、导法、畜法、点眼法或滴眼法、灌鼻或塞耳法、含漱或含噙法等。其中摩擦法主要利用膏摩方(如摩风膏方、犀角确切膏、神明白膏),将药物的外用与手法按摩进行有机结合;导法是最早记载的导尿术—葱管导尿术,特色鲜明。
在外用给药的途径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粘膜给药,即通过口腔、鼻、眼、阴道和直肠等粘膜部位达到药物的吸收,主要方法有口腔含贴、鼻腔吹灌、眼部点滴、阴道放置、直肠灌塞等,充分利用了粘膜给药剂量小、吸收快、无肝脏首过代谢等优点,古人的这些智慧结晶,对于当前研究和开发中药粘膜给药制剂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2 实验研究
敦煌遗书中的医方的实验研究开始于9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补益方剂。如欧阳广瑛用质子诱发X- 荧光分析PIXE分析法对常服补益方中的药物进行了微量元素的定量
分析,结果令人鼓舞,方中的大多数药物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Br(溴)、Mn(锰)、Fe(铁)、Cu(铜)、Cr(铬)等;张军平等对敦煌遗书中“补益类‘’医方进行了筛选,组成“敦煌长寿方”。实验研究表明,敦煌长寿方可抗氧化,保护膜类结构,防止血管老化,充分显示出了其延缓衰老的机理四。;牛锐对敦煌遗书S.4433《求子方书》中的第10方(五味子、远志、蛇床子)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此方可促进小鼠附性器官的湿重,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可使家兔在体子宫自发性节律运动的频率增高,幅度和张力增强。另外,笔者对敦煌遗书FT.2526的“四时常服方”采用D-半乳糖小鼠模型进行了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表明本方不同剂量均可明显使 D-乳糖衰老小鼠血清SOD和脑组织GSH—PX酶活性明显升高,血清MDA明显下降。Na+-K+-ATP酶活性明显升高。小鼠脑组织MAO—B活性明显下降。
3 临床研究
近年来,有关于敦煌遗书中的医方的临床应用报道。如王道坤教授以敦煌遗书中的平胃丸为主,研制成萎胃灵系列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几年来对5000多病例的应用观察,有效率达98%,彻底治愈率达62%。此外,张依选用敦煌遗书中的医方,如用前胡汤治疗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用平胃丸治疗顽固性便秘,疗黄疸方治疗急性黄疽性肝炎,道家补益方治疗腰部疼痛均显示出显著疗效;苟延德以敦煌遗书P.2526及P.4433中的方剂为基础配制成的敦煌佛赐药酒,用此药酒治疗30例中风偏瘫,总有效率90.0%,治疗30例痹病,总有效率100%;又如刘新等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救卒死急心痛方”研制成硝石雄黄散贴敷至阳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61例,总有效率82%。
可见,敦煌遗书中的古医方,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不但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也有一定研究应用价值,对中药新产品的研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是重要的处方来源之但目前尚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应用开发,更是滞后,亟待系统深入、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发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