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中医治疗方法初探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病
由北京市三吉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科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经络协调诊疗系统“的研究,日前已取得初步进展。据此项研究的负责人,北京三吉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的汪湘高级工程师介绍,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病的临床研究,是运用中医经络学、针灸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生物控制论等方法,来观察经络失衡状态,判断经络失衡的虚实程度,确定病经,然后调节经络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研究人员选择了常见精神病患者391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80例,抑郁症173
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8例,气功偏差导致精神障碍10例,更年期精神抑郁症8例,
脑缺氧神经症l例,脑气质精神障碍1例。运用经络协调诊疗系统的热敏探测器检查测量患者手足井穴热敏感度,判断手足左右经络、表理、阴阳平衡状态,找出病经,然后对相应病经穴,输入负反馈信息,用皮下埋针、皮肤贴敷或灸法进行虚补实泻调整。每周治疗两次,10次为一个疗程,同时记录患者的精神反应,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见效程度表示治疗效果。
结果发现,治疗的39l例精神病患者中,痊愈172例(44%)、显效102例(26%)、有效98例(25%)、无效19例(5%)。应用此方法对于常见精神病的症状如幻听、妄想、失眠、抑郁、焦虑等,一般治疗l~5次,症状即消失或减轻,1-3个疗程即可痊愈。
汪湘介绍,根据耗散结构论,人体是一个远离平衡区的稳定的、开放的巨系统,它与外界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当机体健康时,系统的熵很低(熵概念是热学中反映热过程方向的物理量。熵很低表明有序度、组织度很高)。当机体生病时,系统熵升高,有序度降低,组织度被局部破坏,这时向机体输入适当的负熵信息流(负反馈信息),可使系统熵降低,有序度升高,修复被破坏的组织和功能,从而治愈疾病。经络协调诊疗系统就是根据这一理论,依据经络沟通体表,内联脏腑,外络支节的功能,利用人体控制系统,按经络特定穴位显现的虚、实等信息,通过虚补实泻输入负反馈信息治疗疾病的。此系统以特定穴位皮肤对热探测器脉冲感知反应的时间长短,作为判断经络状态、分析疾病的指标,即对热感知迟缓为虚证,对热感知敏感为实证,然后选取这些穴位进行虚补实泻,经过人体经络控制系统负反馈的调节,使经络恢复平衡状态,疾病得到治疗。汪湘认为,经络协调诊疗系统为中医诊疗疾病提供了一个客观化、数字化的手段。她同时指出,用经络协调诊疗法治疗疾病是有限度的,当经络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经络协调疗法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经络协调诊疗法强调对于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以预防为主。
摘自:《中国医药报》文/本报记者崔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