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找到利用尿液诊断癌症新方法
据新华社讯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利用尿液诊断癌症的新方法。中国科学院7月30日在大连组织召开了“基于尿中核苷对恶性肿瘤诊断及随访的方法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会。这一项目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德国图宾根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大连儿童医院合作进行。
核苷是核酸组成部分之一。当细胞不断增殖时,可产生很多核苷,其中一类是有用的核苷,一类是无用的核苷,被称为修饰核苷。修饰核苷十分稳定,既不易被代谢降解,也不能被再利用,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中修饰核苷的水平能够反映机体内核糖核酸代谢速度。当人体发生癌变时,血液和尿中修饰核苷含量会急剧增加。基于这一机理,科学家提出通过检测血液或尿中修饰核苷的含量,推测体内肿瘤的存在。
据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介绍,这一研究项目是将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两项分析化学技术,结合主组成分析等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尿中修饰核苷分析,以判断是否患恶性肿瘤。采用这种方法对700多名病人与300多名正常人的检测结果表明,对恶性肿瘤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70%以上。
专家们认为这一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组提供的鉴定技术资料完整,数据可靠。这一研究成果对肿瘤的检出谱系广、敏感性较高、取材分便、检测成本低、样本易存放,将有可能成为肿瘤初筛的有效手段。
目前,许国旺及其课题组正在努力完善这一研究,加快这一成果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步伐。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