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了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长联谊会,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论坛上,专家们就目前中医药在解决重大疾病面临的难题上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对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
中西医结合对防治冠心病再灌注难题的探索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史载祥教授 再灌注治疗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里程碑,从被动、保守转为主动、积极的血运重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再灌注治疗后也产生了新的治疗难题和困惑,如并发的无再流现象、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再灌注损伤、左室重构加重的心功能损伤等,对此,中西医结合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血瘀络组与微循环障碍
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完整性和充分的组织灌注是再灌注成功的真正标准。一但发生了无再流等难题,再成功的介入治疗都是失败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认识应属心脉受损,血瘀络阻,整体气血、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可导致心络瘀阻。而局部的血瘀及受损又是整体血瘀证的再致病因素。中医血瘀证临床上大部分可归属“血管源”性疾病,大、中、小血管多为中医之经脉,小血管、微动脉、微静脉可归属于中医学之络,中医络脉与微循环十分类似,微循环已成为中医血瘀证诊断微观辨证中的重要内容。心络类似心脏微循环,心络瘀阻,血行不畅或瘀滞,甚或形成微小癥积(血栓),可类同心肌微循环的完整性受损,灌注不足。
以往研究表明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冠脉造影病变支数以及阻塞程度与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其甲皱、球结膜以及舌微循环障碍与病变相平行,经活血化瘀(丹参注射液)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的同时,即刻微循环障碍也得以改善。
二、气虚血瘀与左室功能受损
再灌注损伤临床表现多为心室顺应性、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下降,心功能受损以及心律失常等。左室功能(包括舒张及收缩功能)低下与中医心气虚量化表述已被以往工作所阐明,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运,可以形成“气虚血瘀”。
我们对22例AMI心气虚患者,即刻予生脉饮注射液10ml加入10%GS 100ml静脉给药,结果提示对收缩及舒张功能,左室顺应性均有良性影响。
三、瘀热凝滞与血栓形成及再狭窄
急性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曾是再灌注后的重要困惑。介入后RS是冠心病自然病程的延续,又与介入导致血管损伤本身有关,内膜损伤,内膜下成分暴露、血小板黏附和血栓形成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等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中医认为多属瘀热内聚、络脉凝滞微小癥积而致血管内膜增厚,血管弹性回缩及限制性血管重聚而导致再灌注治疗后再狭窄,针对上述中西医结合认识,以清解通瘀法,选用大黄、水蛭、大蒜等组方,在实验及临床我们证实对防治再狭窄有明显效果。还有研究从“毒瘀阻络”辨证,从损伤、瘀毒认识应用半枝莲、金银花、丹皮清热解毒,并用“疮家圣药”黄芪内托益气,对术后模型的诸多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
四、气血冲和与内源性调控保护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人体是一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局部病变是整体阴阳失调的体现,重视整体内因作用。再灌注出现的困惑也不例外。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从整体出发多层面,多靶点的优势。尤其以中药诱导的内源性调控保护,可能是更为积极、主动、有效地走出困境的新途径。我们以中药大蒜提取物可模拟早期以及延迟预保护作用,证实可减少心肌细胞损伤、死亡,比对照组明显缩小(约40%)心肌梗死范围,促进心功能恢复,减轻过氧化损伤,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五、祛瘀生新与血管新生
以冠心Ⅱ号活血化瘀方为先导,数十年来大量的临床实验均证实活血化瘀为主的组方,如血府逐瘀复方丹参、通心络、麝香保心等等均有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作用,但活血化瘀药还有对缺血心脏冠脉侧枝血管生成的重要作用。中医理论对血瘀证治疗的根本理念之一是“活血祛瘀”基础上“祛瘀生新”、“活血生脉”,活血化瘀的更高层次是“瘀血去而新血(包括血管)生”,“不伤正而正自复”这恰与最近几年来最新研究趋势“血管新生”相一致。
六、活血化瘀与组织氧供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血瘀证范畴,中西医结合界早有共识。再灌注所出现的难题也似乎无例外地属于血瘀证,其病理生理共有的本质是氧供障碍。再灌注、介入治疗虽然恢复了心外膜冠脉再灌注,但心肌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并不一定改善,甚至微循环改善不一定改善组织氧供,氧供增加也不等于改善组织的氧利用(氧耗、氧摄取)。时至今日应该彻底更新的理念是:再灌注治疗、血运重建、心脏血供增加不一定就是心肌组织(特别是细胞)氧供以及氧利用的增加。后再灌注时代留下的难题给我们敲起警钟,达到充分的氧利用及心脏功能的完全恢复,还有很多工作,尤其对中西医结合还有很多机遇,而非无用武之地。活血化瘀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对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及组织氧供已做了大量工作。
中医药辨证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效果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安效先教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小儿及青年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我们应用中医药对本病治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病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医药辨证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我们采用辨证分型,口服中药煎剂为主,配合静脉补液,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等方法。风温闭肺型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散邪,选用银翘散或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化裁。热毒炽盛型治以清气泄热,解毒利咽,方选银翘白虎汤化裁;痰热阻络型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方选普济消毒饮合消瘰丸加减;瘟毒发黄型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选茵陈蒿汤加减;水热郁结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方选五味消毒饮合四苓散加减。
我们在治疗中体会到本病在北方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临床各型发生率依次为风温闭肺型,痰热阻络型,热毒炽盛型,水热郁结型与瘟毒发黄型较少见。临床起病大多表现出一派热象,且有热势重、热程长、病情重的特点。邪热久居不去,致痰瘀与热毒交结不解,可使病情复杂多变,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热、毒、痰、瘀是传变过程中的四个主要环节,因此在治疗上清其热、解其毒、祛其邪,才能阻止病变的发展,防止津液气血的损伤,扭转病势的恶化,恢复机体因病而失于协调的平衡状态。可以说,清热解毒法是治疗的根本大法。痰瘀虽为病理产物,但停痰瘀血留而不去可影响气机的升降和经脉的流通,扰乱脏腑功能,加重病势及延长病程,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继发致病因素,因此,必须兼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消除病理产物的停积,恢复因此而逆乱了的气血流通。痰瘀的清除亦使热毒无所依附,从而有利于清热解毒效应的发挥。清热解毒与化痰消瘀相辅相成,构成治疗的重要方法。
地黄因子可影响老年性痴呆大鼠相关基因的表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 谢 宁教授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我们认为此病是以肾虚为发病的内在机理,痰浊阻窍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们用D-半乳糖合并Aβ1~40损伤的复合模型,立法补肾健脾、化痰开窍法,观察地黄饮子对该模型病变组织病理改变和相关基因的影响。
结果表明:地黄饮子可以明显增强模型大鼠可能是合成参与学习记忆机制的关键酶的nNOS的表达,进而对学习记忆起调控作用。
地黄饮子对模型大鼠海马区ChAT的表达有上调作用,提高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目前已公认,学习记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关系极为密切,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在学习记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枢胆碱能通路是构成学习记忆的主要通路。
地黄饮子可以提高NMDAR2B受体表达水平,NMDAR对维持和增强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可减少具有神经毒性物质Aβ在脑内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提高学习记忆能力,防治阿尔茨海默病。
地黄饮子出自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用于治疗喑痱证。它是由“外风”学说逐渐发展到“内风”证治的代表方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基本病机,我们结合诸多医家的临床应用体会,将地黄饮子用于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本方药味配伍精当,针对此病病机,标本兼顾,故可适用于防治此病。地黄饮子作用机制应是多环节的,但各环节影响因素间是如何整合的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扶正培本是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的要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麻柔主任医师 微小残留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根源。微小残留白血病以正虚为主,表现为“正衰邪恋”“气阴两虚”。我们最近研究也发现:急性白血病病人免疫功能紊乱,这种紊乱表现异质性,数种淋巴细胞辅助分子在正常人表现免疫老化,急性白血病病人中丧失了这种增龄变化。热毒炽盛型邪实而正尚不太虚,细胞免疫功能虽紊乱但低下不明显;气血两亏型邪实正已虚,细胞免疫功能最为低下。对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不同的各型病人宜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说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必要性。微小残留白血病病人较急性白血病病人免疫功能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仍存在较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MRL辨证分型为气血不足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三型,三型均有阴血不足、正气虚弱,以正虚为主。因此MRL有明显免疫功能缺陷,扶正培本是治疗MRL要法。
国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也证明扶正方药确能提高恶性肿瘤性疾病病人的免疫功能。以益气养阴法纠正微小残留白血病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恢复病人的免疫监视功能,清除病人的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预防白血病复发可能成为扶正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性疾病的切入点或突破点。
血府逐瘀汤拆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要注意配伍和方证对应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王阶主任医师 我们以冠心病心绞痛作为疾病诊断,选取血瘀气滞证,病证结合,运用血府逐瘀汤进行临床拆方研究,分成血府逐瘀治疗组、精制血府逐瘀治疗组、药对治疗组、安慰剂治疗组给药,并通过对症状、体征、指标的判定,并采用通行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拆方进行了评价,我们的体会是:
一、病证结合双重诊断及治疗优于单纯对病治疗
采用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的方法病证结合,既可从宏观认识疾病的临床症状与个体差异,又可从微观方面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对某种意义上证的广泛性加以具体化,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病证结合的治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病理的改变,二是针对临床证候的改变。
二、理法与疗效一致性
病证疗效显示血府逐瘀方组、精制血府逐瘀方组、药对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气滞证疗效优于安慰剂组,理法一致时疗效优于理法不一致时。
结果表明,血府逐瘀拆方各组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取得疗效存在其共同的物质作用基础,行气活血法配伍的药物组成针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气滞证有其共同作用靶点,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物配伍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了其临床作用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三、配伍不同,靶点差异
药物组成变化而方剂变化适应不同证候是方剂配伍的规律,根据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论,拆方各组作用靶点在其共性的基础上,随着药物配伍的变化,作用靶点也出现了差异。血府逐瘀拆方各组临床主证与症状改善与原方主治病证有很大的趋同性。综合实验室指标结果,病证结合双重诊疗优于单纯对病治疗,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物配伍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了其临床作用一致性,行气活血法配伍的药物组成针对血黏度、血小板黏附、NO、IL-6等有其共同作用靶点,随着药物配伍的不同,针对靶点及病证改善也出现差异。
四、方药配伍与病、方、证相关
方证之间、方病之间及病证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或多个契合点,这些契合点与临床证候相关,同时与病或某些病理指征有关。中药复方在治疗疾病、改善临床证候的同时,也可以改善某些病理指征,由于复方配伍的不同出现契合点的不同。不同证候和指标在拆方中的反映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机理有关,也与方证之间对应差距有关,由对应到不对应或对应程度较差,药物配伍与方证所建立的对应程度不同。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时,证候及病理指标的改善优于方药不一致时。同时关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条件下理法方药一致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突破“三消”——对糖尿病病机的新认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教授 在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取得突飞猛进,并在治疗上取得了空前进步的今天,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却停留在古人“三消”辨治的陈旧框架中固步不前。我们认为应突破“三消”模式,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大胆创新:
一个核心观点:在众多的糖尿病并发症当中,大血管并发症往往出现在代谢综合征的背景下,同时会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而微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高血糖的糖毒性引起的,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损害。因为中医病名的设立既要能概括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特点,又要能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建议将消渴病改称为“糖络病”。其定义为由血糖增高等因素所引起的络脉损伤。
两大主要类型:现代医学把糖尿病分成肥胖型和非肥胖型。中医也非常有必要区分肥胖和消瘦(非肥胖),因为现代糖尿病和古代“消渴”存在一个很关键的区别就是:现代糖尿病即使患病多年,由于降糖西药的应用,可能仍然肥胖;古代糖尿病则不然,不管发病时的体形是多么肥胖,经过“三多”之后终归要走向“一少”的消瘦。而现在糖尿病有很多是“胖型”,它的治疗和“瘦型”有明显不同。
三大医学思想: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个体化医学思想和未病医学思想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运用这三大医学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指对糖尿病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就是要有“时”、“空”观。个体化医学思想强调的是中医在治疗疾病上因人辨证施治的个性化。糖尿病患者之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要考虑诸多问题。
四大发展阶段: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和科研中发现,2型糖尿病的演变过程可分为郁、热、虚、损四大阶段,我们以春、夏、秋、冬来比喻。另外,我们在科研中发现郁、热、虚、损四阶段的发展变化与β细胞功能的演变之间有密切关系。我们对β细胞的损害做了一个发展阶段的分析,把其损害的过程分成β细胞的代偿期、轻度失代偿期、严重失代偿期和失代偿伴结构损害期,经验证,这与我们的“郁、热、虚、损”的糖尿病自然病程是非常类似的。
五大重要治法:“苦酸制甜”治其标,此法直接针对高血糖;“辛开苦降”畅气机,辛开苦降法可用方药如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以及陷胸汤、朱丹溪的左金丸、王孟英的连朴饮,另外,大柴胡汤、黄连汤、栀子干姜汤、升降散等方均育有辛开苦降法之法;活血化瘀通其络,糖尿病的络脉损伤是诸多并发症的根源,因此治疗要早期介入,从发现糖尿病那一天起即给予活血通络之药,预防并发症;扶正补虚要求衡,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平衡,以平为期,失衡即病,在糖尿病中、晚期患者治疗中扶正补虚要注意病理状态下的平衡,不可妄补。
针药并用、多种方法治疗癌症效果好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中国城中国传统医学中心 吴世华教授 我们选取300例各种癌症临床病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选用行医50年来自己制定的抗癌方剂,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方法,服用3个月,同时采用针灸方法结合中药治疗,常用的穴位有:百会,膻中,合谷,内关,神门,关元,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4~6穴,每周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治12次为1个疗程。
针灸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结合中药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作用,提高整个机体的功能,抵抗放疗化疗副作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中医药抗癌应根据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诊断及病程的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和不同的处方。总之一定要有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方法,单纯强调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不全面的。
薯蓣皂甙元预处理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香港大学中医学院 JP Chen 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薯蓣皂甙及薯蓣皂甙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但作用的方式及作用机制尚未明了,为了揭示其作用规律和物质基础,我们从体内外不同给药方式,观察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我们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将单体化合物薯蓣皂甙元分别以不同的剂量(20mg/kg,40mg/kg)给SD大鼠每天灌胃,然后取分离心脏,进行Langendorff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实验,同时用空白缺血,及体外给药进行对照研究,观察药物(薯蓣皂甙元)对LDH,心肌缺血面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薯蓣皂甙元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初步揭示该药可能是通过体内代谢而发挥生理作用的。
芎芍胶囊为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干预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陈可冀领导的科研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仍然是限制其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再狭窄形成的原因主要为球囊扩张对血管壁的损伤,造成血管壁的弹性回缩,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血栓形成,血管壁炎症,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堆积,血管内膜增生等。此病理过程与中医之“心脉痹阻”、“血脉瘀滞”较为类似。我们在八五攻关期间,采取经典活血化瘀复方血府逐瘀汤制剂,证实其对再狭窄形成有一定干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方中两味主药川芎和赤芍,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得出最佳剂量配比,提取有效作用部位制成芎芍胶囊,进行干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研究,临床和实验皆显示有一定的效果。此后,我们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一步评价该药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检查结果表明,芎芍胶囊可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造影随访再狭窄的发生,减少心绞痛复发及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血瘀证计分。提示采用活血化瘀方法,并进一步优化组方,确能起到改善患者的血瘀状态、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及条件的限制,该研究样本数还较小,亟待进一步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验证其临床疗效。
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和本药有关的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好。说明本药长期服用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安全、有效。
此外,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林昭庚博士作了题目为《中西医病名对照之探讨》的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书臣主任医师作了题为《肺纤平对肺纤维化大鼠血清IL-6及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的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林谦主任医师作了题目为《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的报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陈新博士作了题目为《中医药在目标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疾病中的治疗潜力》的报告,奥地利李时珍中医学院拜尔院长作了题目为《奥地利中医教育情况》的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胡世兴主任医师作了题目为《中医对眼科重大致盲眼病防治之贡献》的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罗侃主任医师作了题目为《中医对厥脱(休克)的诊断与论治》的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教授作了题目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X线椎体位移观察及分析》的报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