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中医药科技发展战略
本报讯 (记者刘娟 秦 秋)中国中医研究院近日组织专家研讨中医药科技发展战略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到会并讲话。
李振吉强调,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宏伟蓝图的一部分,中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虽然是工程院牵头的项目,但整个中医药行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主管部门,一定积极支持这个项目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核心应当是临床,任何有关中医药的科技成果最终要得到临床的验证。由于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要结合国家的整个中长期规划来规划中医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关键问题以及具体措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有的中医基础发展提纲、中医临床发展提纲和一些中医科技现代化战略研究,应当在此项课题研究中发挥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套新的中医辨证体系,解决方证对应的问题,研制或筛选出安全有效的对证药物,并逐步建立现代化的中医药制药工程体系,在高水平中医药科技的支撑下,最终形成高度产业化的中医药产业,那么我们整个中医药的科技水平就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都有赖于中医药学术的进步,而学术上的进步又依托于方法学的进步与突破。
中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长王永炎院士指出,关于中医药的科技战略,首先涉及中医药学科的定位。从定位的角度讲,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制定出一套国际公认的标准规范。另一方面,中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较好的学科,有着自身的优势。我们也应当敏锐地看到,在理念和理论上,中医、西医具有趋同发展的倾向。中医学要融入到现代医学科学里去,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有优势和特色的内容。第二,我们现在探讨的问题是中医学科内涵,属于理论层面,但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映射到临床上。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相关性的研究,譬如证候与疾病、方剂相关性,应是实体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的结合、综合与分析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第三,从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面来看,中医的战略重心应立足于两个优势、两个重点。一个优势就是治未病,无论亚健康的概念如何界定,中医都有干预手段,且疗效显著。另一个优势就是中医有众多的名方名药,如六味地黄丸、逍遥散、乌鸡白凤丸、舒肝丸等等,从其间很可能找到治疗疑难病的途径。中医药发展的两个重点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两个瓶颈,一个是临床医学疗效的评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标准,以此衡量中医临床疗效。另一个就是我们的中药资源,我国可持续产业化利用的中药资源严重不足,务必尽早摸清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现状,注重野生药物资源的培育,保护种质种源。第四,要重视医疗资源的分配,尤其是农村医疗保健问题,加大中医药在农村的服务量,因此有必要认真调整相关政策。目前中医从业人员占全国卫生从业人员的10%,负担着全国28%的医疗任务,如果能拓展服务空间,如深入农村和亚健康人群,中医服务总量有望超过40%。根据我国国情,要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第五,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当根据发展的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应该多模式多层次地进行培养,既要培养面向基层和农村的中医药人才,也要重视精英教育以推动中医药学术的长足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