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广东男孩谢期钊患眼疾近2年,没有光感,辗转来到广西中医学院就治。这家医院的郝小波教授确认这是一例世界性眼疾难题“视神经萎缩”,随即根据中医理论用麝香针剂施治。小男孩不久就康复了。
和幸运的谢期钊一样,经郝小波之手治愈的“视神经萎缩”患者如今已有10多名,其中包括2位来自澳大利亚和荷兰的外籍人士。并且治疗费用仅相当于国际水平的六百分之一。“中医综合疗法对这种西医感到棘手的疑难病症很管用。”郝教授对记者说。
研究人员发现,根据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发展出来的中医科学,许多疗法独特而有效。最妙的一点是中医最擅长的,恰是西医最弱的一环,例如长期性的病痛,如偏头痛、风湿痛、长期消化系统疾病,甚至是不能开刀的癌症。同时,对于肝炎、艾滋病、糖尿病等现代医学难题,中医药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诊治思路。
从针灸止痛和治疗轻浅疾病,到药物研发、理论分析,古老的中医药正逐渐引起海外的关注。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中医药,120多个国家设有中医药机构,国外一些大学还成立了中医系。而由日本、韩国等国家研制出品的“中药”,则以其现代化的技术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成分认定,让中医药的故乡深感危机。
在多年从事中医药科研的广西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陈小钢看来,中医药要拿出能够被现代医学接受的指标,从而在国际上占据应有地位,只能依靠科技创新。“以前,中医药都是按经典著作来解释其原理,中医药工作者能把握,老百姓能接受,但外国人对于这种无法定性的理论不一定信服。”
“近年来中医药的科技创新相当活跃。”陈小钢说,“去年《国家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标准化和现代化成为新的目标。”
投入64亿元的“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已被列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02年6月1日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解决了困扰中医药界多年的标准问题。在中药资源丰富的贵州、四川、云南、甘肃、宁夏、吉林等省区,集中药生产、研究、开发为一体的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中。
现代生产技术使中医药逐步改变“粗大黑”的传统形象。专家介绍说,大多数时候,中医药使用很不方便,口感也不好,不象西药小小一粒就解决问题。为了更便于患者使用,中药生产商不断改进产品的包装和口味,使之更便于携带和服用。
有专家认为,受“回归自然”潮流的影响,以及化学合成药物开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问题,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天然药物热,源自天然的中医药也将迎来一个全球性的研发和应用高潮。
在中国,凝聚着数千年智慧和经验的中医药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中国的中医门诊量一年多达9亿次,每个人一生几乎都有服用中药的经历。
中医药的科技创新还包括中药的原料创新。据专家介绍,中医药取材于野生动植物,一些使用方式的利用率却比较低,造成很大浪费。同时,使用某些野生动植物入药,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并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倡导圈养繁殖和人工培植野生物种,以满足传统医药的发展。替代品的开发也有明显成效,资料显示,如今中药的配制中已有54种草药可以替代熊胆,有20多种草药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虎骨替代品,有14种草药具有与龟相同的中药功效,通过化学合成的人造麝香,其功效也等同于天然麝香。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