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脾抑肝法治疗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效佳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8:54
核心提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急性期多见胃胀、烧心、胸痛、反酸、多涎等症状,病至慢性期,以胸脘痞闷,反流清涎,嗳气吞酸,胃中嘈杂,口淡食少为特征。中医无食管炎病名,根据病症表现,归属于胃痞、反胃、嘈杂、吞酸范畴。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急性期多见胃胀、烧心、胸痛、反酸、多涎等症状,病至慢性期,以胸脘痞闷,反流清涎,嗳气吞酸,胃中嘈杂,口淡食少为特征。中医无食管炎病名,根据病症表现,归属于胃痞、反胃、嘈杂、吞酸范畴。《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广西中医学院叶庆莲、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蒙木荣等临床应用扶脾抑肝法治疗慢性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32例患者,均以胸脘痞闷,反流清涎,嗳气吞酸为主症。全部经过纤维胃镜检查而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18~68岁,平均38.2岁;病程2~26年,平均9.8年;按目前国内食管炎分级标准:Ⅰ级3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2例。治疗方法:其方为柴芍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姜半夏、陈皮、益智仁、郁金、吴茱萸、川黄连、甘草。若痰气郁结胸脘,嗳气吞酸较甚者,加浙贝母、紫苏梗、佛手;若脾胃虚寒,胃中嘈杂,口淡食少,反流清涎甚者,去川黄连加缩砂仁、干姜、刀豆;若挟瘀,胸脘胀闷刺痛,舌暗者,加蒲黄、五灵脂、三七。每日煎服1剂,分3次服,4周为1个疗程,一般观察1~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用其它治疗本病的药物及刺激性食物。观察方法:根据本病所出现的主症:胸脘痞闷、反流清涎、嗳气吞酸、胃中嘈杂、口淡食少均按轻、中、重不同严重程度分别计1~4分,症状无或消失计0分。治疗前后各检查胃镜1次,按照国内食管炎炎症程度分级标准判断级别。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食管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食管黏膜糜烂之炎症病灶减轻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复查食管黏膜糜烂之炎症病灶减轻1级;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复查均无改变。
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主症疗效:治疗前后32例患者主症积分均值分别为胸脘痞闷2.98±0.48、2.01±0.62;反流清涎3.24±0.76、1.28±0.24;嗳气吞酸2.61±0.25、1.43±0.29;胃中嘈杂2.42±0.46、1.26±0.33;口淡食少2.68±0.52、1.54±0.38。与治疗前比较主症积分均值有明显下降(P<0.01)。
临床疗效证实:扶脾抑肝法治疗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有温脾健脾,和胃降逆,疏肝清火,摄涎制酸之功,疗效满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