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优秀
本报讯 (记者马定科)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根据专家组考察意见,教育部研究决定,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
专家组认为,该校教学效果显著。一是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基础,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摆在突出的位置,使学校的发展从重视规模速度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二是重视教学建设与改革。该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开设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课程,在加强学生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使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把学生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推动主辅修制和双专业学习的开展。加强“双语”教学,自编“双语”教材,拨出专款安排教师进修英语。中医内科学、中药学等8门中医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该校较早实施并形成了“院系(院)合一”临床教学科学体系,为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强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制订了《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暂行办法》,鼓励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并纳入学分制管理。三是重视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和新世纪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加大师资引进和培训力度。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百千万人才工程”、“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等,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到67.6%,学校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四是重视教风学风建设。该校把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语水平成绩不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突出,近几年,共5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专家组认为该校突出中医特色教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第一,创立经典教学新体系,升华中医教育新理念。该校坚持将代表中医理论核心的经典课程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摆在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上,并根据时代要求和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使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模式由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第二,建立了稳定的临床经典课教学基地。对中医临床经典课程进行了分化改革,完善对中医临床经典基础实验课、临床基础提高课,形成了包括主干课、拓展课和提高课的独特的课程体系,破除了传统教材偏重理论组合、偏于条文诠释的导向性束缚,突破了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一本书一门课”的传统格局。第三,注重教学科研。该校主编了《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自编了相关系列教材、教参和实验课教学辅导资料;并开展与经典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把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方法引入经典课教学领域;制作了系统规范的投影片、幻灯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课件,积极探索中医经典课程远程教育教学新领域。使由中医临床经典所组成的学科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建立现代岭南中医药学体系、结合岭南医药学研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等都充分反映了该校教育创新的新思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