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8卷第24期报道了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康复科赵振峰、辛宁和范文双等医生,临床应用针刺麻醉下二步法快速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86例,纳入标准:肩痛、肩部活动受限;不伴手臂麻木;脑血管病后遗肩手综合征除外;X射线、肌电图排除其他疾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针刺患侧极泉、肩前、肩贞、肩髃、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运针20~40 分钟,患者自觉患肩麻胀,迅速出针,检查针麻效果后,马上采取下列两步法松解。两步法2次/周,第1次是俯卧位于治疗床,患肢体侧与床边齐,用 法、揉法放松肩周肌肉2分钟,助手用双手于健侧固定肩胛骨(即一手固定肩胛下角向内用力,另手自肩胛冈内端向外反向用力固定),术者于患侧一手固定肩峰,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向下向前达健侧上举水平,多能听到“撕布”声,点按合谷穴,手法放松上肢肌肉,松解后,嘱患者上臂做爬墙、肋木牵伸、肩关节环转训练,每日数次。3天后,针麻如前,仰卧位放松肩部肌肉2分钟,患肩外展45°,屈肘90°,尽量平放于治疗床上,术者一手握腕,另一手按肩,两手同时向下用力,然后,坐位于低靠背椅上,助手固定健肩,术者相向立于患侧,一手握腕,另一手固定肩部,从前部上举向后环转,环转幅度略小于健侧,治疗完毕,嘱患者继续做上述训练,每日数次。治疗过程中,患者大多有一点疼痛,但都能忍受。回家训练、睡前如有疼痛,可用止痛药。1周为1个疗程,治疗痊愈后患者多会肩部酸痛半个月左右,可采用理疗热敷等。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理疗治疗,指导患者采用前述方法进行功能锻炼,每天数次。
疗效标准:根据自拟肩关节活动范围分级标准评定疗效:Ⅰ级:前屈上举180°~160°,外展上举180°~160°,旋后40°~35°;Ⅱ级:前屈上举160°~130°,外展上举160°~130°,旋后35°~25°;Ⅲ级:前屈上举130°~100°,外展上举130°~100°,旋后25°~15°;Ⅳ级:前屈上举100°~70°,外展100°~70°,旋后15°~0°;Ⅴ级:前屈上举70°~40°,外展70°~40°;Ⅵ级:外展40°以下。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1~3个疗程,半个月后复诊,疼痛完全消失者54例,有酸痛者17例,16例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影响睡眠。经统计学Ridit分析,肩关节上举、外展、外旋范围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1)。
赵振峰、辛宁等医生指出:肩周炎出现广泛的软组织纤维性黏连、增厚、韧带挛缩、硬化、条索状结节形成等病理改变。针麻是通过激活机体内部包括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在内的镇痛系统和调整功能而实现的。有实验研究,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升高到最大值一般需20~40分钟,此时采取手法松解,快速分离黏连,进而采用推拿疗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解除痉挛,消肿镇痛,理筋正骨,达利关节。
针麻下“两步法”是在点按穴位止痛、患肢达最大疼痛范围时手法弹拨黏连处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与其他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一是疗程短。其他方法一般需要15~35天。本方法1周只有2次,最多3周6次。二是痛苦小。传统方法每次治疗都要牵拉黏连处,以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很多患者因疼痛恐惧去医院。本方法能减轻疼痛程度和减少疼痛的次数,避免患者对侵入性操作的恐惧。三是可以减轻治疗师的体力付出。临床疗效证实:针刺麻醉下二步法快速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