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2004中医药精彩观点回放B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8:54
  • 核心提示:  2月9日  孟庆云:中医基础理论必须成为中医学的带头学科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目标在于认识生命和疾病规律,以及探索防治疾病的方法和理论,是中医药科学研究全过程中

      2月9日


      孟庆云:中医基础理论必须成为中医学的带头学科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目标在于认识生命和疾病规律,以及探索防治疾病的方法和理论,是中医药科学研究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具有导向性和普遍临床指导意义,以其超前性、带动性推动引导中医学的发展。其成果不仅是临床操作之凭依,也反映当代中医学发展的主导趋势。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中医药学特色的体现,它的理论模式不同于西医学,对生命、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描述与认识有自己的见解,显示出独特的医学观念和理论体系,拥有一套从天地的大视野对人体整体考察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作者认为20世纪的中医学工作有两功两疏,两功是保存了这个国粹未被消灭和奠定了实验研究体系,两疏是对学术家底未全臻善的清理和未完成学术的现代转换工作,甚至对中医学的定位及发展理论也多不谐之音,诸如前景悲观论、彻底重建论和不越底线论等。文章呼吁中医基础性研究要正确定位、健全中医学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并调整对中医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从而促成新世纪中医学术之进一步发展,把基础性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2月11日


      张小明:中药标准岂能“全盘西化”


      标准成为中药产业发展深层次的壁垒,无法突破就无法获得质的飞跃。西药标准不能生搬硬套,“洋中药”标准失去了中药的本来特性。虽然有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但中药材和中药制剂仍然难以“整齐划一”,中药材因为产地不同、炮制方法不同显示着不同的药效,这是中药的特色之一,这种特色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对于炮制方法难以建立“死”规定;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受基础水平的制约,制定起来更是困难重重;深入研究有效成分与临床药效的量效关系,使药品标准真实反映药品内在质量是中成药的一个“坎儿”;我国现行药典及部局颁布标准中许多中成药没有规定明确的有效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建立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标准和现代产业必须的先导。文章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如同制定《环境保护法》一样制定《中药标准法》。

     

      2月16日


      张其成:传统人文哲学是中医教育之本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中医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的了解,无论对学好中医,还是对成长为一个真正有人文素质的人都是非常关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核,由本体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构成,具有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时轻空、重悟轻测和重道轻技五个不同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学习经典著作,《中医哲学基础》将在2004年9月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教育的必修课程。

     

      2月25日


      诸国本:让更多的民族药进入国家药典


      我国的民族药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少数民族用药当在7000种以上,占药材资源总数的75%左右,另外还有民族药成药的国家标准900余个。但是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民族药药材和成药至今只有35种,按《中国药典》2000版统计,共收载中药材及其制品534种,其中民族药5种,占0.93%;收载成方及单味制剂458种,其中民族药成方30种,占6.55%。《中国药典》作为国家制定和修订的具有法定性质的药品标准,把民族药放在中药一部,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和中药混在一起,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往往套用中医药的概念和术语,于是也就无法准确阐明民族药的功用,容易失去民族药的特色。民族药进入《中国药典》之所以困难,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以外,主要是民族药的基础研究跟不上造成的。作者认为让更多的民族药进入《药典》,一要思想重视,二要科研跟上,文章呼吁民族医药专家、中医药专家、药学家和科研单位、民族医药企业共同努力,把这个事情办好。

     

      3月17日


      黄  连: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面临泄露风险


      景泰蓝制作技术流失的的悲剧会不会在中药炮制技术上重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中国特有的、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宝贵财富。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在中国投资设立饮片加工厂,“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麝香、甘草、麻黄草等)”以及“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这两个产业的投资禁令却在实际操作中并未被各地严格执行,炮制这一传统中药生产的核心技术机密正面临泄露的风险。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郑永锋律师认为可通过广泛申报专利或者只对核心技术的一部分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住中药炮制技术的机密。

     

      4月7日


      汪  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给中医药一席之地


      面对2004年的禽流感和2003年的SARS爆发,以及更多未来可能突如其来的高致病性疾病,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究竟该怎么办?是该被动应战还是主动出击?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应对紧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时,应该以“防为主,治为辅”,而在疾病预防方面,中医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此过程中给中医药一席之地,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公共卫生防预体系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正如杨巨平教授所言:“中医是我国一块独具魅力的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对其准确传承,吸收营养,并有更新的启迪和发现。在过去,我们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通过中西医结合,仅用不到世界1%的医疗资源就保障了占世界人口17%人群的卫生健康,这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奇迹’,并被树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可现在我们却失去了这份成就和自豪。因此,给中医药一席之地,以防为主,治为辅,才能使我们在未来面对新的突发事件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4月29日


      毛嘉陵:不能“摧残”中医药经典


      以近年来已见报的中医药新闻为线索,从多角度分析了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改革中医药教育、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建议。他认为,经典并不意味着落后、陈旧,中医药经典都是历代医学智慧的结晶,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因此,值得我们认真“顶礼膜拜”。他呼吁,要真正发扬中医药学术,首先必须“回归经典,精读医著”。

     

      5月19日


      陈永杰等: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近一百多年来,随着西医进入中国并占据统治地位,更因许多国人自贬和歧视中医,中医药发展处境艰难。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必须重新确立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全面振兴中医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并重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但长期以来,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国人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困境。最大困境是,中医日益西医化,日益异化,日益不姓“中”,包括中医人员与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按西医模式培养中医学生,中医教育日益衰退;中医教育严重西医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按西医方式管理中医医院,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以及片面理解中药现代化,中药科研走向废医存药。究其原因,根本问题是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导致人们普遍轻视中医,医疗卫生的一些法规制度导致在管理上阻碍中医,中医药教育、科研、价格、评审等制度,许多方面实际上都是在歧视、扭曲和限制中医药,还包括中医药界的自身问题,突出的是中医药界在许多方面丢失传统、自贬身价、屈就西医,包括中医传统文化继承严重不足、中医研究被动模仿西医模式、中医医院严重西医化以及中医药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须振兴中医药,中国根本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中医药学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5月24日


      李振吉等:研究室、实验室分工合作是中医药科研机构微观搞活的重要环节


      如何从中医药的学科特点和中医药现实的科研状况出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医药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微观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对增强中医药科研机构的活力,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认为,研究室、实验室分工合作是中医药科研机构微观搞活的重要环节之一。区分和明确研究室、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是中医药科研机构微观搞活的基础。研究室建设应当以组织承担大课题、多出大成果、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为目标,工作效果主要体现为科研水平,其“商品”是课题成果。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应当是构筑科技活动高水平的技术平台,其工作水平主要体现为科研能力,其“商品”是服务。研究室可以拥有实验室,以开展实验观察。实验室开展实验观察就是参与科学研究,实验室应着重开展实验技术方法学的研究,包括引进新技术、改进新技术和推广新技术,为研究工作提供更科学更先进的实验方法。建立相对独立的高水平的研究室主要解决课题小型化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建立相对独立的标准化实验室主要解决科研仪器、设备分割占有,使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以项目为纽带、经济为杠杆,构建研究室、实验室之间的立交桥体系,是中医药科研机构微观搞活的新型管理模式。

     

      6月14日


      马晓彤:现代信息医学体系——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西方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长发育,偏重还原论的西方文化孕育了以结构医学为本征的西医学,偏重整体论的中国文化则孕育了以信息医学为本征的中医学。西医运用结构功能关系模式认识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医则运用信息功能关系模式对应之,它们各执一端,均未全面反映机体的面貌,因而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当两者历史性相遇后,我们应该积极促其融合,使之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催生更加合理有效的新医学体系。双方平等是有效融合的先决条件,按其信息医学本征实现现代转化,即信息化实证是其基本途径。作者认为,改造传统中医理论要将其由柔变刚、由平面变立体。现代中医理论的构建原则是信息化实证,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对传统资源可以充分运用,而且对西医资源同样可以吸纳整合,构成现代信息医学体系。而以中医为本的信息化融合,目前有两个方向,其一是脑科学,其二是基因组学。

     

      6月28日


      周东浩:要以系统论指导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以系统论的原则方法为指导,继承和借鉴中医已有的理论框架和成功经验,重新改造和整合现代医学的内容,从而最终建构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在研究中自觉地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联系观等基本原则方法看问题,要时刻注意克服西医学过分重“分析”、“实验”、“实证”的割裂整体的还原论倾向,不只重视局部,更要重视整体;不只重实验,更要重视临床表现的细致观察;不只重实证,更要重视逻辑思维的理性演绎;不只重分析,更要重视分析的另一极——整合;不只重要素,更要重视研究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同时,由于中医营、卫与内分泌、免疫的近似相关性,使得中西医学的对话有了桥梁,营卫学说也成为我们寻求已久的从现代意义上全面“破译”古老中医理论奥妙的突破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