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室策划 马骏资料整理
不经意间,2004年已经悄然离去。逝去的日子里,我们曾为了同一个愿望共同迷惘过,共同思考过,共同激动过。翻开过去的篇章,那里盛载着读者、作者们对中医药事业的诸多热情和心血,智慧思辩的火花在其中不时闪烁。我们现采撷2004年的部分精彩观点和大家分享,共同回味……
1月29日
彭 力等:举证责任倒置给中医立院行医带来深远影响
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使医院方在医患官司尚未开庭前就成为了程序法上的弱者,这种角色置换的巨大变革,对中医院在中医基础理论、诊治常规、使用新技术和法律诉讼等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中医院将处于阐述自己的理论再详细也难以使审判者明白的境地,从而导致证据采信失败。今年出现的一些治疗新技术绝不是医疗规范和常规,这些手段很多都是边缘学科,是一些探索性质的治疗手段,这些都成为中医院立院行医的不利因素。文章呼吁反思中医基础理论并寻找现代科技词汇解释中医理论,中医院应突出中医特色,加大对中医医生的西医学培训力度,对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更加审慎,杜绝尚未意识到却又极其危险的一些医疗行为,同时积极利用国际惯例,整合社会金融力量,创新自我保护手段。
2月2日
邓铁涛: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路
21世纪是重新评价中华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时期,中医学将与之同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最流行的一个口号“向世界接轨”,应改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接轨”,简称为“与世界双向接轨”。纵观中医百年发展,试图消灭中医是失败了,但改造中医实际上成功了,表面上中医发展很兴旺,但真正中医的内涵却日渐缩小,西医的成分越来越多,此乃按西医之模式以改造中医之结果也。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以我为主,就是以中医的系统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在辩证唯物论指导下,多学科相结合以求发展。中医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医学,发展中医药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不是中西学术之争,发展中医药首先是为保证13亿人民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权利,是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邓老呼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我国宪法规定,必须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为中医药的发展架设高速公路,那么中医药学的发展又将不仅为13亿人民的健康,还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伟大的贡献,中医药学将无愧于“中国第五大发明”之荣誉。
3月24日
邓铁涛:研制中药应首先为13亿人民着想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用身体实验出来的,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和中医理论紧密结合而成为中药学。离开了中医和中医理论的就不叫中药,只能叫草药或天然药物。中药的发展创新需先从创新研究方法入手,中药之研制必须和中医理论相结合,中药发展之路要从剂型改革入手。中药的精髓在复方,但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汤剂,比起西药的娇小甜美的确落后。除了现在已实行的单味药提炼之外,应进一步搞一些名方提炼。若只追求有效成分,而舍弃几千年中医药复方治病之精华,是倒退还是前进?世界最大的药物市场在中国不在美国,何必以有几种中成药能进入美国为荣呢?作者认为,研制中药应首先为13亿人民着想,首先研制一些便宜高效的中药为13亿人民服务,为第三世界人民服务。
4月19日
邓铁涛:套用西医模式帮不了中医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无论教学、科研、临床都借鉴了西医的模式,但最终却束缚了中医的发展。青年中医在中西医的学习上,要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尽量用中西双重诊断,治疗上重点放在中医的综合治疗,即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运用中医的针灸、按摩、汤药及各种外治之法。他提出,如何按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已经成为目前中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月22日
邓铁涛:未来医学将是西方医学与中医相结合的更加完美的医学
估计21世纪开始,将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时代,现在世界的诸多难题,要靠推广东方文化去解决。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论未来医学,将是西方医学与中医相结合而成为更加完美的医学。医学不仅仅只有重视微观的西医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立足于宏观的中医学也是科学。“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仁术”是未来医学的灵魂。医学模式将向“人天观”发展,养生重于治病,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未来医学是循序渐进的,21世纪前半叶我们希望医学要讲人道主义,要达到“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最高境界。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保健园”的形式将逐步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