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内地医药学专家正在与化学界、生物学界的专家紧密合作,联手揭开中药的「暗箱」,创新中国传统的中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认为,多学科科学家跨学科创新研究中医药,将大大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科研和产业化步伐。
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天然活性物质生物转化学术研讨会」,聚集了中国医药、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姚新生说,中药产业链有五大块:
(一)药品创新研究;
(二)临床前研究;
(三)临床研究;
(四)产业化研究;
(五)市场销售研究。
其中,药品的创新研究最重要,包括找到能够有效治疗疾病的天然活性物质,找到研发对象和目标,并申请专利求得知识产权保护。
他认为,中药是个「暗箱」。当前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困难,在于中药作用具有适应多样性的特点,难以建立适当的活性评价的模型。因此,必须通过相关学科的配合来尽快打开中药这个「暗箱」。
中国科学院拟建中药研究机构
以往很少介入中医药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目前也开始对中药「暗箱」产生兴趣。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梁鑫淼表示,对中药这个「暗箱」体系,需要用科学技术打开。西药成分相对单一,易于科学表达,而中药物质基础的多样性也需要用科学来表达。中药基础研究和研发能力薄弱,标准化程度比较低,是当前中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然而,中药的发展机遇也非常明显,科学实验和临床都证明了中药的有效性,中药具有科学原创性和民族特色。因此,只要发挥多学科研究优势,科学地揭开中药疗效的本质,有助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据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正在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中药药物化学分析的研究机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