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本质是视觉发育紊乱,视觉发育存在敏感期,敏感期过后视觉系统发育成熟,弱视所引起的视功能损害很难恢复,所以对弱视的早期发现及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当今眼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长春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的王洪峰等以剥夺性弱视猫为模型,应用亚细胞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多种实验手段,从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角度进行了针刺拮抗弱视剥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8卷第35期中对此作了报道。
实验于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具体实验方法如下:选用4周龄健康幼猫18只,采用单侧眼睑缝合的方法建立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各6只。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治疗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取睛明、承泣、球后、攒竹4穴进行针灸治疗,各穴交替使用,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期为16周。各组实验动物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实验结果如下:模型组视皮质神经元出现退行性病变,治疗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上述状况。模型组动物视皮质、外侧膝状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数密度分别为(138.3±23.12),(38.91±18.43),(4.43±2.01)×102/mm2,积分吸光度分别为(0.78±0.38),(0.86±0.30),(1.03±0.32)/μm2,与正常组比较BDNF的数量和活性明显降低,而治疗组具有显著的上调作用。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王洪峰等得出如下结论:敏感期内所致弱视动物模型具有亚细胞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性变化,其作用机制是由于视觉剥夺使与之相关联的视觉系统神经元及其突触产生形态学可塑性变化,而针刺可以对上述各个环节发生影响,逆转剥夺所造成的神经元蜕变,有利于神经元传导功能的恢复及突触传递的重建。针刺对剥夺效应的拮抗作用是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合成和分泌来实现的,这正是其拮抗作用的内在基础。(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