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教育之窗 > 正文
  • 中医药治疗颅脑术后并发症有优势 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中医科主任樊永平教授

  • 来源: 作者:赵 雯 时间:2007-02-01 22:58:54
  • 核心提示:  1996年博士毕业的樊永平,之所以选择了天坛医院作为其工作单位,主要是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外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了他,中医功底深厚的他,敏锐地感到中医药与天坛医院的学科优势结合在临床疗效、学术发展上将大有可为。至今

      1996年博士毕业的樊永平,之所以选择了天坛医院作为其工作单位,主要是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外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了他,中医功底深厚的他,敏锐地感到中医药与天坛医院的学科优势结合在临床疗效、学术发展上将大有可为。至今8年多的临床、科研实践证明,樊永平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樊永平刚到天坛医院中医科时,科里没有一项科研课题,中医在天坛医院也处在可有可无的境地。樊永平在日常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中医药治疗神经科疾病的经验,他根据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科优势突出的特点,首先从颅脑术后顽固性发热这一常见病症入手,开展了一系列临床与实验研究。颅脑术后顽固性发热指颅脑手术后连续发热5天以上,经对症处理无效者,此症是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及对以往文献、病历的研究,樊永平发现颅脑术后顽固性发热多属中医湿热,于是提出了术后顽固性发热的核心病机是湿热内蕴。樊永平认为:颅脑术后顽固性发热以湿热内蕴为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手术本身的损伤及术后常规西医治疗关系最为密切。术后经气受损、气滞津停或气虚津停是其一;术后大量补液,增加了脾胃运化水湿的负担,而术后气虚脾胃功能相对偏弱是其二;术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削弱了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是其三;另外,患者自身的阳热体质也是湿邪酿热的重要条件。在对400多例颅脑术后顽固性发热的病人所作的临床观察中,樊永平发现:发热10天之内使用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天以上者,提示在发热的早期使用中药效果好,发热时间越长,中药疗效越差。

      在具体分型论治方面,樊永平根据临床观察,将颅脑术后顽固发热分为5型:
      1.湿热内蕴:发热缠绵,或高或低,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上有汗,头身沉重,或伴胸闷,纳差,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或数。此型约占60%以上。治宜清热利湿,根据湿热偏重,加减用药。湿重于热、湿热在卫分者,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出入,常用药如广藿香、清半夏、川朴、杏仁、茯苓、车前子、生薏仁、猪苓、佩兰、苏梗、蔻仁、泽泻等。湿热俱盛、蕴于气分者,选用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三石汤,常用药物如寒水石、滑石、清半夏、连翘、黄连、木通、黄柏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不畅,尿色浑黄,加重滑石、车前子等用量。热重于湿、热盛气分者,见高热烦渴、口疮、多汗,加石膏、知母;热灼津液,腑气不通,高热口臭,腹胀腹痛,大便多日不行,舌苔老黄,加大黄、芒硝、枳实。湿热兼夹外感,湿盛常夹风寒,合苏叶、荆芥、防风;热甚常夹风热,加银花、连翘、薄荷。兼有脾虚者,常加党参、白术、茯苓等,但健脾益气药不宜早用。
      2.阴虚内热:热势不甚,时日较久,夜热早凉,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或数。治宜养阴透热。用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散、知柏地黄丸等出入。常用药物如青蒿、鳖甲、知母、丹皮、黄柏、白薇等。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太子参、炒白术;气阴两亏,气逆欲吐,合竹叶石膏汤出入。
      3.痰热蕴肺:发热,咳嗽或不咳,痰多色黄,胸闷,纳少,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脉数或细数。治宜清肺化痰,用清气化痰丸出入。常用药物如羚羊粉、炙桑皮、桔梗、杏仁、栝楼、茯苓、黄芩、苏子、化橘红、清半夏等。大便不通,合用少量大黄、炒枳实,或加火麻仁、桃仁。
      4.痰浊蒙闭清窍:发热偏高,肌肤灼热,神昏,唤之不应,呼吸气粗,喉中痰盛。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苔腻或浊,苔生无根,脉滑或数。治宜豁痰、开窍、醒神。常用菖蒲、郁金汤、涤痰丸出入。常用药物如胆南星、法半夏、生薏苡仁、炒枳实、茯苓、石菖蒲、郁金、化橘红、天竺黄、羚羊粉、人工牛黄等。热甚痰壅,神昏窍闭,可用汤剂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加强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力;便秘者合承气之意,通腑泄浊;外伤或高血压、脑络破裂、溢血后颅内血肿,可合水蛭、虻虫、桃仁、益母草;颅压高者合益母草、茺蔚子、葶苈子。
      5.热入营血:高热不退,神昏烦躁,或吐血、便血、衄血,夜寐不安,舌绛无苔,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方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出入。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银花、连翘、玄参、大青叶、板蓝根、白薇、地骨皮、人工牛黄、赤芍、白茅根,出血者加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冲服。
      樊永平教授列举了一个典型病例:柳某,男,14岁。因延髓内占位病变、室管膜瘤行后颅窝及C1-3椎板减压、肿瘤全切术。术后1个月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经一系列检查后,西医诊断为颅内感染性发热。先后用青霉素、先锋4、菌必治、西普欣、复达欣、泰能及地塞米松、清开灵等治疗,均无效。请中医会诊时体温39℃,无汗,肌肤灼热,右侧头痛,郁郁微烦,胸胁苦满,纳差恶心,小便色黄,大便干燥,7日未行,苔白微腻,脉弦数有力。中医辨证属湿热俱盛,腑气不通。治宜清热化湿,理气通腑。处方:广藿香12g,黄芩9g,生大黄(后下)5g,人工牛黄(冲)0.2g,羚羊粉(冲)0.6g,清半夏9g,炒枳实9g,火麻仁12g,赤白芍各12g,柴胡5g,车前子(包)1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服药1剂,体温下降,3剂服净,体温正常,诸症悉减,跟踪1周体温未再上升,各项理化检查均有好转。


      中药对颅脑术后另一个常见并发症——术后电解质紊乱的中医调节作用,樊永平也作了一些临床观察。术后电解质紊乱主要是垂体瘤、颅咽管瘤和部分胶质瘤等脑瘤术后影响内分泌而导致的,出现尿崩、尿失禁、心律失常等,有的病人尿崩严重时一天尿量可达15000多毫升。樊永平认为:此症属中医心肾不交,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上炎而出现口渴、心烦、心悸、失眠;心火不能下温肾水,肾阳失却蒸腾气化,则尿多,尿崩。对于这类病人,用固涩剂是无效的,应在补肾水、清心火的同时,加一一点温阳之品,如肉桂之类,效果很好。
      另外,对于颅脑术后顽固性呃逆一症,樊永平采用补脾与活血的方法,中药与针灸配合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前,以樊永平为主任的天坛医院中医科承担着6项各级科研课题,该科主持承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项目近日又作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项目正式启动。樊永平表示: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大有作为,有优势,有潜力,应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力量。而综合医院中的中医科是否能生存、发展,关键要看自身的疗效。他特别强调:在综合医院中,西医对中医的认可完全取决于中医自己,看不好病就没人重视,只有不断提高中医疗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一些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同时,他也呼吁有关主管部门树立大中医的观念,重视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