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筋骨痛、冻疮等疾病,往往冬季加重,夏季则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中医把这类疾病称为冬病,而冬病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中医认为,伏天时人体皮肤腠理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需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病愈的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本原理。
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主要在于“本虚"即肺肾气虚,尤其以肾阳不足为本。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在本病的缓解期(夏季)应从治本着手,采用扶正固本、健脾补肾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可以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1.中药内服疗法
选用具有益气、健脾、补肾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淫羊藿、补骨脂各8~lOg,生地、熟地各10一15g,紫河车(研末,装胶囊或冲服)3~5g,百部lOg,五味子、炙甘草各8g,陈皮6g,以上药物共组成方,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3次内服。从夏至到秋分每隔1~3日服1剂,不要间断,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亦不要洗凉水澡,或在过冷的空调房中休息,以免感冒。
2.贴敷穴位疗法选用具有温阳、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如细辛2g,白芥子3g,王不留行3g,葶苈子3g,研成细末。至三伏天时,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分摊在6块直径约5cm的清洁油纸上,贴于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心俞(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然后再用橡皮膏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果贴后有烧灼感或疼痛,可提前取下;若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等干燥后再取下。也可以贴于魄户(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或膏肓(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肩周炎
肩周炎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肩周痛及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受限。中医认为,五旬之人,肾气不足,气血渐亏,加之长期劳累或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病。以风寒湿邪侵袭、劳损为其外因。夏天治宜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为主。
1.中药内服法
取独活、防风、川芎、牛膝各lOg,桑枝、桑寄生各18g,秦艽、杜仲、当归、茯苓、党参各12g,熟地、白芍各15g,细辛3g,甘草6g,肉桂2g。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疗程。
2.中药外敷法
取葱、姜、蒜汁各150ml,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汁50ml,米醋150ml,面粉30g,牛皮胶60g。将葱、姜、蒜、凤仙花汁与醋混合放锅内加热,熬成极浓时,加入牛皮胶溶化,再加入面粉搅匀,略熬成膏;取8cm×8cm胶布数块,将膏摊在布中央,分别贴于肩髁、肩、曲池穴,每天换药一次,10天1个疗程。
风湿性关节炎
此病属于中医痹症范围,致病原因多为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气侵犯经脉、关节,阻碍气血运行所致。
1.老寒腿药垫方
将川乌50g,艾叶、透骨草各9g,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后,外用纱布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如两腿患病,可用双料。
2.风湿性关节炎贴敷方
肉桂、干姜、白胡椒、细辛各lOOg,公丁香50g,蜂蜜800g,除蜂蜜外,把上药研成细末,再将蜂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初伏第1日开始贴患处,以绷带裹住,到三伏末时解开。用药后患处有湿热感和奇痒,属于正常现象。
3.白花祛风散
白花蛇舌草子、川乌、蟾酥、透骨草、杜仲炭各等份,研为细末,以人乳调和成膏,摊在布上,初伏第1天时贴患处,约在20小时内患处可有奇痒,或出现水疱时即去药,待水疱消失后,于二伏、三伏时再分别贴1次。
风湿性筋骨痛
本病以酸痛为主要症状,好发于背、膝、肩关节等肌肉群,疼痛部位较固定,与风湿性关节炎有区别。夏治方法如下:
1.热瓦灸:伏天把瓦块放在阳光下晒至发烫。在病人可耐受的情况下,将瓦块贴于筋骨疼痛部位,每天半小时,以不烫伤皮肤为度。则可减少冬季的发病率。也可在疼痛部位以艾柱灸。
2.五加皮药酒:用五加皮250g,泡于高粱酒1500ml中,2星期后服用,每次lO-30mL,每日1~2次。从立夏日开始,一直服到立秋为止。
冻疮
1、搽大蒜汁:在农历六、七月间,选一些独头紫皮大蒜,去皮捣烂后,放在烈日下曝晒l小时左右,然后取大蒜汁,涂搽于冬天患冻疮的皮肤处,每天3-4次,连搽4~5天即可。
2、搽芝麻花:取新鲜芝麻花十几朵,放在患过冰疮的部位,轻轻地来回搽十几分钟,并让花汁留在皮肤上,这样反复几次,冬天该处就可免患冻疮。
3、辣椒液洗:取辣椒杆500g,放在铁锅里加水煮沸,取其液于每天傍晚时洗搽患冰疮的部位,连续5-7天,该处就不会再生冻疮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