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与现代气象学中的气压、气温、湿度、风、日照大体上是相通的,其中,空气湿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湿”和“燥”的程度。医学研究认为,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空气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寒邪”入侵或“燥气”过旺,都不利于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只有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空气湿度达到55%--65%时,才比较有利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事实上,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冬季空气比较干燥,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之气候寒冷,室内采暖,居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较低的空气湿度常常会加重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情。因为正常人的气道能够通过不断分泌黏液,使吸人的干空气得到加湿变成饱和水蒸气,从而顺利通过气道并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对患者而言,由于致病菌的侵入,气管及肺组织水肿,便有炎性分泌物渗出而成为痰液。此时如果空气湿度过小,就容易造成痰液黏稠或结成干痂不易排出,这样,不仅使得贮留的痰液成了病毒和细菌的孳生地,从而进一步加重感染,而且结成干痂的痰液会固定于气管黏膜上皮,使得黏膜顶端的纤毛不能依靠正常运动来帮助排痰,从而进一步地破坏了黏膜纤毛的生理功能。
既然较低的空气湿度对呼吸道疾病影响大,所以患者及护理者必须初步学会判断空气湿度的几个方法:(1)了解本地区冬季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来说,夜间和早晚,空气湿度较大,下午湿度较小。(2)根据天气状况,对空气湿度做出判断。一般来说,下雨(雪)时和下雨(雪)前后,空气湿度较高;而久晴不雨的时候,空气湿度相对较小。(3)通过蒸发量来估计空气湿度大小,当蒸发很大时(如湿衣服很快在阴凉处晾干),空气湿度较小;反之,湿度则较大。(4)仪器测定。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主要有毛发湿度计和干湿球温度表,条件较好的医院病房,这些仪器都该是齐备的。
每当得知空气湿度偏小(低于50%),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比如,冬天室内生炉子或使用取暖设备时,可以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注意,壶盖不要盖严),使水汽蒸发;或者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以提高空气湿度。当然,也可以通过加湿器,直接向空气中喷入水雾,短时间内便可提高湿度。为了保健起见,加湿器的用水最好使用冷开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