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炎热天气,人们休息不好,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腹泻病;食用瓜果、凉拌菜或冰镇饮品,极易增加感染机会;蚊蝇和蟑螂孳生,可携带致病菌而传播疾病。因此,夏秋交替之时,仍是腹泻高发之际。
腹泻大体上可分为感染性腹泻(比如菌痢、肠炎等),以及非感染性腹泻或功能性腹泻(如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着凉腹泻)。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腹泻,都容易在夏秋季节发生,而且发病人群不分男女老幼。现介绍几种腹泻病症自我诊治方法,以便为用药提供参考。
细菌感染:人们在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吃生的或未经煮熟的海鲜、鱼肉类等不洁食物),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就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这是夏季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每年高居我国传染病发病率首位。
病毒感染:人体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多种病毒后易引起病毒性腹泻,如:感染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等病毒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其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尤其是儿童更容易出现病毒性腹泻,是春、夏季预防的重点。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其特点是: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饮食贪凉:夏末秋初,很多人喜欢吃冷食,喝凉啤酒,结果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慢性胃肠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在夏季饮水较多时,胃酸浓度低,不能有效杀灭进入胃内的病原微生物,易导致病原微生物入侵肠道而致腹泻、腹痛等胃肠不适症状。
消化不良: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从而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打嗝)等症状。
着凉腹泻:夏末秋初,天气仍然炎热,人们喜欢呆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长此以往腹部很容易受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
旅游者腹泻:“旅游者腹泻”就是因为出行者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全身及敏感的消化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反应和变化,如:旅途劳累,作息、饮食规律被打乱,气候突然改变等,会造成体质下降;饮食结构与平素习惯截然不同,如:七成熟的牛排、生鱼片、生猛海鲜等。旅游者一旦摄入被致病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污染的食物,便会在几小时内出现稀水状便以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大减等症状。
另外,很多人在海边旅游时爱吃新鲜的海产品,而这些海产品中往往会带有细菌或病毒,不经常食用海产品的人对它们没有抵抗力,容易出现腹泻,一些过敏体质的人还会出现过敏性腹泻,严重者还可出现脱水、发烧、便血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水质不同的宾馆直饮水、啤酒饮料等等,都会令人胃肠不适应而出现肠炎、腹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