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脉,又称“切脉”“号脉”“把脉”等。摸脉诊断疾病在中国有着三干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先圣医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诊察疾病的方法。目前一般以寸口诊法最为常用。
祖国医学认为,脉象的形成与人体的脏腑气血关系密切。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水谷精微通过经脉而输入全身。从脏腑来看,人体各脏器组织与血脉也息息相关,其中以心最为密切。根据脉管搏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跳动的快慢,形态的粗细长短,应指的强度有力无力,每次搏动是否有规律或者间歇时间的长短,脉管的通畅充盈波动感等可以观察人的整体状况,判断察始疾病。中医总结了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常见脉象有28种。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
未经过中医专业训练的普通人,通过简单的摸脉也可以了解自己身体的某些信息。健康人在休息状态下,心脏每分钟搏动60—90次。如果休息时摸脉,发现每分钟脉搏跳动高于100次,提示可能存在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则提示可能存在心动过缓。这两种情况都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临床上有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叫做房颤,可导致中风等严重并发症。房颤发作时有着非常明显的脉搏跳动特点:一是脉搏跳动次数增加,二是脉搏跳动很不规则,这两个特点都比较容易识别。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摸一下自己的脉搏。在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胸部不适症状时,及时摸一下自己的脉搏,这样有可能在早期发现这种心律失常,从而获得治疗的机会。通过摸脉也可以发现心脏早搏。心脏早搏时原本规律的脉搏会突然停止一下,可出现脉搏间歇现象。如果摸脉发现自己两侧肢体脉搏跳动的强度明显不同,建议到医院就诊,排除是否存在一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
自摸脉的方法是采用端坐位,一侧的上臂手心向上平放于桌面上,然后对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并排轻放到手腕外侧靠大拇指一边,即桡动脉搏动处,稍加寻找就会清晰地触摸到自己的脉搏。记录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观察脉搏跳动是否规律等。如果反复都摸不到自己的脉搏,就需要到医院去就诊了。
李时珍云:“脉 为四诊之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一种疾病可见多种脉,一种脉也可见于多种病,因此,单靠诊脉来全面诊察判断认识疾病,显然是不全面的。只有在望、闻、问、切四诊综合的基础上辨治,对于疾病的诊断才会全面、准确、有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